“降压药一直都在按时吃,为什么血压忽高忽低,突然就不稳定了?”
59岁的老李来买药,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说他得换降压药了,最近血压“不听话”,吃了药也高,担心自己的血压持续失控,所以想要换药试试。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加大,很多高血压患者像老刘一样,发现自己的血压开始“不听话”了,一会儿升高,一会儿又降低,甚至还有头晕、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天气一冷,血压就开始波动?
一、入秋后,为何血压容易波动?事实上,秋季是血压波动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更需要特别警惕。

1、 气温变化,血管收缩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为了保持体温,血管会自然收缩,结果就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血管频繁收缩和舒张,更容易引发血压波动。
2、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老年人尤其容易出现血压“忽高忽低”的情况。
3、饮食习惯改变
秋季人们往往食欲增加,甚至有人会主动“贴秋膘”,摄入较多高热量、高盐分的食物,比如火锅、烧烤等,容易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
4、情绪与作息影响
秋季开始日照时间减少,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等“秋愁”症状,这些心理因素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此外,秋季昼夜变化,很多人作息不规律,也会干扰血压节律。

5、用药依从性下降
部分患者在夏季由于血压相对稳定,自行减药或停药,进入秋季后血压反弹,导致波动加剧。这种“不规律用药”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高血压患者觉得秋天血压高点也没事,等到天气暖和了,血压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下来了。殊不知,血压频繁波动或波动幅度过大,会对身体造成潜在危害,不仅更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还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靶器官带来持续的损伤,同时也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因此,科学监测、合理用药、稳定血压,是秋季高血压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秋天血压波动大,需要换药吗?如何正确用药?用药时间长了,很多患者就像老李一样,夏天血压低就自己减点药,秋天血压高了就再加点,以为这样就能保证血压的平稳达标,却不知道擅自调整用药也是有风险的。针对秋季血压波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1. 先找原因再定方案,不盲目换药
首先要明确血压波动的原因,到底是气温变化导致的生理性波动,还是饮食、作息、情绪问题引发的,或是药物剂量不足,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血压监测记录、生活习惯变化、用药史等综合判断。如果是生理性波动或生活因素导致的,通常无需换药,只需调整生活方式或在医生指导下微调剂量,若波动是因药物效果不佳,医生才会考虑更换药物类型或联合用药。盲目换药可能导致血压“二次波动”,甚至因不适应新药物引发风险。
2. 这些情况需及时调整用药,别硬扛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用药,不能拖延:血压持续升高,即使规律服药,血压仍高于160/100mmHg;血压波动幅度大,且伴随头晕、胸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出现心脑血管不适,如心绞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可能是血压波动引发的预警信号。需要注意,调整用药时,需遵循“小剂量起始、优先长效药、联合用药”原则,既增强降压效果,又能有效减少副作用。

3. 牢记用药禁忌,避免风险
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调药,不能凭头晕、头痛等症状判断血压高低,必须以血压计测量结果为准,避免擅自减量导致血压失控。另外,不要照搬他人方案,每个人的病情、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不同,适合的药物也不同,患者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用药,更不能擅自听信谣言,用保健品、偏方等代替降压药。
三、高血压患者想要安稳过秋冬,牢记这几点!秋冬季一直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主要就是因为血压的波动导致的,尤其是对病程长的高血压患者,保证血压的平稳是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关键。其中,除了规范用药外,做好以下几点,同样至关重要。
1. 精准监测血压,掌握波动规律
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情绪紧张、吸烟、饮浓茶咖啡;优先选择电子血压计,测量时袖带应与心脏同高。记录血压数值和测量时间,就诊时带给医生,方便调整方案。尤其要关注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这两个时段的血压更能反映真实控制情况。

2. 做好保暖,避免血管受刺激
秋季出门时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手部等部位,可佩戴帽子、围巾、手套;室内外温差大时,进出前先在门口过渡3-5分钟,让血管有适应时间,避免突然受凉导致血压骤升。尽量减少在寒冷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若需锻炼,可选择上午10点后、下午3点前,此时气温较适宜。
3. 调整饮食,拒绝高盐高油
少吃腌制品、加工肉、火锅蘸料等高盐食物,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补充膳食纤维和钾元素,帮助调节血压。此外,秋季干燥,可适量增加饮水量,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
4. 规律作息,稳住情绪不焦虑
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或参与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既能转移注意力,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稳定血压。
5. 定期复诊,及时排查风险
秋季建议每1-2个月复诊 1 次,除了监测血压,还需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排查靶器官损伤,若有胸闷、胸痛、下肢水肿等不适,需立即就医,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