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大厅里,第 80 届联大高级别会议的议程板前,各国代表驻足讨论的焦点始终绕不开一个话题 —— 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
当地时间 9 月 21 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四国几乎同时官宣承认巴勒斯坦国,紧接着法国爱丽舍宫透露 "本周内将完成相关程序",比利时联邦政府也把此事提上了内阁紧急议程。
这股突如其来的 "承认潮",看似是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即时回应,实则是多重国际力量长期博弈后的必然结果。一、迟到的承认:背后是国内政治的深层考量
很少有人注意到,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时,身后坐着的工党议员们集体露出了罕见的赞同表情。
要知道,过去一年里,工党内部因斯塔默对以色列的 "模糊立场" 已爆发过三次党内抗议,甚至有 20 多名议员威胁退党。英国穆斯林人口占比已达 6.5%,在伦敦、伯明翰等关键选区,穆斯林选民的投票倾向直接影响议员席位归属 —— 斯塔默的这次表态,与其说是坚守正义,不如说是对国内政治生态的妥协。
加拿大的情况更具代表性。总理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在去年省选中失去了魁北克、安大略等传统票仓,而这些地区的阿拉伯裔选民占比超过 12%。此前加拿大议会曾三次提交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议案,均因自由党阻挠未获通过,如今特鲁多突然转变立场,明眼人都能看出是为 2025 年联邦大选铺路。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考量则更直接:国内最大的工会联盟已连续六个月施压,要求政府停止对以色列军售,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平衡劳资关系的最佳突破口。
这些国家的表态里,都藏着相似的逻辑:当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突破 6.5 万,当联合国调查委员会那份 "以色列涉嫌种族灭绝" 的报告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民众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压力。
葡萄牙总统德索萨那句 "事关良知和原则" 的表态,更像是给这场掺杂着利益计算的政治行动,披上了一层道德外衣。
二、象征之外:地缘利益的重新洗牌
在外交舞台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承认。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通话时,特意提到 "将推动欧盟与巴勒斯坦建立全面外交关系"—— 这背后是法国在中东利益的现实需求。
法国能源企业道达尔在加沙地带周边有 3 个天然气勘探项目,过去一年因冲突停滞已损失超 4 亿欧元;更重要的是,法国在黎巴嫩、叙利亚的传统影响力正被俄罗斯、土耳其挤压,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它重新站稳中东脚跟的筹码。
澳大利亚的算盘则打得更精。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每年向中东出口价值 28 亿澳元的小麦和牛羊肉,而巴勒斯坦周边国家的市场占比超过 60%。
此前因澳大利亚对以色列的偏袒态度,沙特、阿联酋等国已减少了对澳农产品采购,承认巴勒斯坦国,本质上是为了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些国家的行动,正在悄悄改变中东的地缘格局。目前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中,已有近 150 个承认巴勒斯坦国,但此前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次西方发达国家集体跟进,意味着以色列长期依赖的 "西方阵营" 开始出现裂痕。
当英国宣布将在耶路撒冷设立巴勒斯坦国大使馆分支时,以色列驻英大使直接提前回国 "磋商",这种罕见的外交抗议,恰恰暴露了以色列的焦虑。
三、现实困境:承认之后,和平仍远在天边
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的总理府发表讲话时,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建设绝不会停。"
这番强硬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 以色列国防军目前在加沙地带仍控制着 60% 的区域,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已扩建到 145 个,实际控制面积比 2023 年冲突前增加了 18%。
更关键的是,美国虽然对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表达 "担忧",但仍在 2024 年向以色列提供了 38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种 "口头批评 + 实际支持" 的模式,让以色列有恃无恐。
巴勒斯坦内部的问题同样棘手。法塔赫控制的约旦河西岸与哈马斯主导的加沙地带,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
去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支持率已跌至 19%,年轻一代对 "两国方案" 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即便有了更多国家的承认,巴勒斯坦要真正实现主权独立,还需要先解决内部的分裂问题 —— 毕竟,一个连统一政府都没有的 "国家",很难在国际谈判中形成有效话语权。
结语:承认只是开始,行动才是关键
当英国外交部开始筹备巴勒斯坦国大使馆的挂牌仪式,当法国企业重新启动在巴勒斯坦的投资项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正义的回应,更是国际秩序调整的微小信号。
但必须清醒的是,国家承认不等于主权实现,外交表态不等于实际行动。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