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靠一把“电锯”杀入总统宝座的米莱,现在被嘘声包围,在阿根廷人民眼中,他正从“清廉斗士”迅速滑向“骗子”。
这不仅是一场政策的溃败,更是一场人设的坍塌。而撑起他执政合法性的两根支柱“经济救国”和“反腐斗士”,如今已经双双塌陷。
米莱的步伐,走得太快,也太狠。
一、政坛溃败,金融地震只是开始自由前进党在阿根廷经济重镇,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选中仅获得34%的选票,意味着米莱极有可能在10月26日的国会中期选举中丢掉立法权控制。
选民在用选票告诉米莱,他把国家当企业治的冒险做法,已经触碰到了底线。
政治溃败立即引爆了市场。

仅仅9月8日一天,阿根廷股市暴跌超10%,债券创出两年新低,比索汇率甚至一度跌穿1比1434历史低点。
十天后,更是冲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定的红线,触及1比1474。
这是灾难性的。只要汇率超过上限,阿根廷就无法再获得IMF提供的3900亿美元贷款额度。
央行当时手里只剩6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链一断,阿根廷就是下一场“金融雷曼”。
二、疯狂的经济补救,却换不来信任为了护汇,米莱可谓铤而走险。9月20日,单日抛售6.78亿美元外汇。
为了疾速回笼美元,他干脆宣布:粮食出口关税降至0,期限只有一个月,全体农户必须尽快出粮换汇。
这些关税原本是为了保障国内30%贫困人口口粮安全才设的。

米莱现在直接砍掉,可见形势紧迫到了何种程度。
东边的大国当然不客气,价格合适,自然能买多少收多少,现款现结。
民众没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反而因为福利砍光、补贴取消、物价依旧高涨,不少人从“忍耐”转向“愤怒”。
三、经济数据亮眼,生活却更苦从一个宏观角度看,米莱政府的休克疗法一度“止血成功”。
月通胀率从上任时的25%下降至1.6%、贫困率从53%跌至31.6%、政府2024年起实现财政盈余、IMF又批了480亿美元贷款。
别被这堆数字迷了眼。
这些模型里的变化,并没有真实落到绝大多数阿根廷人的碗里。
水电、燃油、交通补贴一刀切取消,公共服务价格上涨,政府裁员席卷整个公务体系。
这是典型的“国家财务体检报表漂亮了,百姓却得了胃穿孔”。
三、从拥护到仇视:“他不是救星,他是刽子手”2024年以来,街头抗议此起彼伏:教师、养老金领取者、公务员、贫民窟居民,轮番上阵,诉求已经不再是“遏制通胀”,而是“还我生活”。
甚至在一次地方竞选拉票中,米莱所乘车辆被愤怒人群投掷石块袭击,车窗破碎。
民调不留情面地揭示现实:73%的民众对米莱政府失去信心,仅35%的人仍认为他可信。
本来最坚固的人设“铁腕反腐主义者”,也在一场丑闻中土崩瓦解。

事件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米莱的“权力大管家”,也是他竞选和执政最核心的战友,亲妹妹卡琳娜·米莱。
曝光录音显示,她涉及将阿根廷国家残障数据项目中每月50万美元回扣私分。
这是对米莱政治信用的碾压。他和选民“反腐到底”的誓言,由自己的家庭成员狠狠撕碎。
尽管他尝试为妹妹辩护、怒斥是假新闻,但效果微乎其微。94.5%的民众知道这起丑闻,近60%的民众相信其属实。
这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对米莱道德正当性的连根拔除。他从此再无“带领人民破局”的道义高地。
四、汇率危机再起,政坛动荡如影随行放眼今年下半年,阿根廷官方汇率再次偏离实际,黑市汇率迅速走高。
政府不得不继续炒美元、卖资源。连外国签证费都暴涨至400美元,与其说是在创收,倒不如说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治格局。一旦自由前进党失去国会控制,米莱将被迫打半场,行政命令寸步难行。
有传闻称,阿根廷军方与商界高层已开始布局“后米莱时代”。这就不仅仅是选举问题,而是政局稳定的根基在动摇。
总结站在中国角度来看,我们当然期待阿根廷最终能走出低谷,这是一个人口规模不小、资源禀赋丰富的大国。
无论是瓦解性的经济混乱还是制度崩溃,都不利于全球任何一方。
中国从不插手别国内政,但我们曾经历计划经济转型激痛,也曾走在休克疗法的十字路口。我们知道改革之路需要什么:战略定力、治理能力与群众基础。
今天的米莱,如果不能尽快修复“信任”,松绑电锯政策,他改革的高楼,极可能会像沙上建屋,被民意与市场的潮水轰然倒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