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档案馆中的罕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乡村,居然是这个样子

文/万物知识局如今的乡村,有着充满农家特色的房屋,田地整整齐齐的,宽广的马路让交通更加便捷,各种电器的存在,让乡村生活更
文/万物知识局

如今的乡村,有着充满农家特色的房屋,田地整整齐齐的,宽广的马路让交通更加便捷,各种电器的存在,让乡村生活更加方便。

和城市的差异可以说在逐渐变小,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不妨跟随一些美国档案馆发现的照片,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乡村去看看。

以前总说山水像水墨画一样,看到这张照片,才知道了以前的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形容,在这张图片里,天空雾蒙蒙的,太阳还没有彻底升起来。

田地更是打理的整整齐齐的,在山脚下,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居住的院子,白墙黛瓦,和自然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这张图片和上一张图片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看起来拍摄的是一个城镇,有的房屋修的高耸而漂亮,用砖头堆砌起来,牢固又可靠。

而有的房屋,它的屋顶还是稻草铺成的,只能够勉强起到一个遮风避雨的效果,看来在以前的城镇上,贫富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这张图片拍摄的人们脸上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地面上密密麻麻铺着的是他们种下的油菜,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拿着连枷,就开始砰砰砰地敲打起来。

每年的这个时间,田野里连枷敲打的声音不绝于耳,是一首相当美妙的乐章,如今虽然机械化了,但是依旧有不少的地方可以看到农民使用连枷的身影。

图片上的房屋配置仿佛是一个四合院,院子的中间还特意栽种了一棵树木,当树木长大的时候,夏天还可以在树木下面乘凉。

房屋的二楼,都有通透的走廊和栏杆,住在两边的人可以隔着栏杆轻松的交流,也难怪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远亲不如近邻了。

中国的园林建筑一向非常的有特色,图片的近处是碧绿的湖水,这些房屋就跟随着山坡的走势修建,彼此错落起伏。

房屋在树木的层层掩映之下,有一种幽静而自然的感觉,自然没有城市的喧嚣,不敢想象生活在这里会有多么的宁静自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海边的人们,日常生活自然离不开这艘渔船,图片里,渔夫们撑着鱼竿,正缓缓的驶向目的地。

这里水资源丰富,房屋也修建在水面之上,说不定他们现在就是出门,去看之前放下的鱼网有没有好的收成。

这张图片拍摄的应该是南方地区的场景,毕竟周围的树木看起来相当的茂盛种类繁多,房屋也是漂亮的小洋楼。

在上个世纪,能够修建这样一栋房屋,其中的花费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唯一确定的是,住在这里的人一定非富即贵。

这张图片如果不看图中人物的话,或许也猜不到这里是中国,毕竟这样方方正正的房屋,在全球各地都能看见。

不过图片中的人物穿着长袍,有的男士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一看就是清朝的装扮,其中有的人穿着西装,清朝服饰和西方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张图片应该是冬天拍摄的,道路两旁的树木光秃秃的,树叶几乎已经落的一干二净了,路上的农夫们肩膀上挑着扁担,篮子里面空荡荡的,不知道要去挑什么。

他们穿着厚厚的衣服,看起来相当的保暖,三个人一起出门,说不定是一起去上工,要不然就是刚从集市卖完东西准备回去。

上个世纪男尊女卑的思想还相当的严重,这不,这张图片里一眼望过去都是男子,他们都穿着长袍,不过看起来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毕竟他们头上长长的辫子已经被剪掉了,坐在中间的男子,手上还拿着一顶帽子,看起来应该是附近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或许是第一次看见外国人拿着照相机到处咔嚓咔嚓的拍照吧,本来要呆在屋子里忙碌的女子听到声音,急忙地打开门出来看,表情疑惑。

看起来那天的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屋子外的地上,还晒着他们收获的作物,等晒干了储存起来,就能够成为冬天重要的粮食。

这张图片拍摄的时候甚至隔了一条河,水面将远处的农家,和摄影师有效的分割开来,水面上还飘着荷叶,看起来似乎是夏天。

不得不说,这些来自国外的摄影师,好奇心是相当重的,图片里,各种棺材摆放在一起,似乎才刚刚制作好,准备等待客户来购买。

这些来自国外的摄影师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说不定只是对颜色和形状感到很新鲜,所以就随手拍了下来。

这张图片里的院子看起来占地相当的广阔,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也不少,毕竟道路上已经被踩出明显的痕迹,估计天天经过的人很多。

房屋虽然只有一层,但是面积大,看起来也是相当的气派,就是不知道,面前的这些沟壑,究竟是干什么的,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张图片里,可以说拍摄了当时的人们修建房屋的全过程,瓦片整整齐齐的堆在房子外面,砍伐木头制作房梁。

开始修建墙体,准备给房子添砖加瓦,唯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是中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呢,或许得有经验的人才对他们做的事情略知一二吧。

以前的粮食,从收获到入嘴,还是要经过不少的步骤,图片里,两位身强力壮的男子站在旁边,地面上一座厚厚的石磨盘,一头驴被绑在上面。

在旁边的监督下,不断地拉着石磨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农作物也褪去了粗糙的外皮,逐渐变得细腻,那个时候家里有驴的,家境已经算不错了,有的农户还是依靠人力来拉磨。

这张图片拍摄的是盛夏的街道,街道的旁边,经过这里的人们有的觉得太过炎热,非常口渴,直接往旁边的店铺里面一钻,说一句小二上茶。

即能够解暑又能够解渴,但是,也有和他们形成对比的,男子的头上顶着一块长长的木头,看起来很重,把脊梁都压弯了,可是他却不敢停下,拿不到工钱的话就要饿肚子了。

这张图片是从山顶拍摄的崇山峻岭里的房屋,在山坡上找到一块,这样适合聚居的平地,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过人们聚在一起生活的话能有个照应,所以大家也就默契地住在了一块。

有的房屋屋顶的瓦片还整整齐齐的,看起来是有人经常修葺,而有的人屋顶已经破了一个大洞,瓦片也乱糟糟的,完全不能起到遮风避雨的效果,估计屋子里已经没人住了。

这张图片拍摄的是上个世纪一家普通的农民工作的场景,身强力壮的男子挑着扁担,趁着阳光明媚,把家里的粮食抬出来晒一晒。

女孩子们就坐在屋檐下,拿着纺车慢悠悠地织布,有的人制作的鞋垫,来补贴家用,饲养的小鸡在院子里欢快地跑着,希望能找到食物填饱肚子。

要不说中国人适应自然的能力非常强大呢,估计外国的摄影师看到这崇山峻岭里面也有房屋相当的惊讶吧,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没有中国这样丰富的地貌。

在拍摄这张图片之前,估计摄影师已经走了很久的路,又饿又渴,爬到山坡看到下面有城镇,心里的喜悦估计难以言表了。

如今人们出行的时候有很多选择,近一点的话可以骑自行车,可以骑小电瓶,远一点可以开汽车,可以坐地铁可以乘飞机。

不过以前人们近距离出行的话,要么走路,如果身份尊贵一点,家境殷实一点的,就会选择乘坐黄包车了,黄包车夫也是非常辛苦啊。

这张图片里面的建筑怎么一个漂亮了得,不仅房屋整整齐齐,就连檐角,都仿佛要飞起来一单,看起来精致又漂亮。

在上个世纪,能够住上这样的屋子,那绝对是大富大贵了,估计周围的邻居就算有什么矛盾,屋子里面的人出来说一句算了,大家都能偃旗息鼓。

这张图片,用泥巴做成的墙面上,是用稻草铺成的,虽然成本很低,但是在夏天的时候遮挡一下阳光,在下雨的时候避免一下淋雨绝对是做得到的。

屋子旁边,勤劳的农民用石块围出了一片小菜园,往里面洒一些种子,菜苗成熟之后,就是餐桌上美味的佳肴了,衣服也晾晒在旁边,看起来阳光相当的不错。

这张图片拍摄的就很割裂,前面的男子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拿着拐杖,脸上戴着墨镜,头上戴着帽子,看起来相当的摩登。

而在男人的后面,人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没什么样式可言,只是起到保暖的作用,看起来双方的身份地位特别的悬殊。

看了这么多图片,了解了上个世纪中国乡村的场景,不得不感慨,如今中国的乡村可以说是彻底变了样了,希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