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拿 “没实战” 低估中国?以战止战的东方智慧,从不是霸权逻辑

现在不少西方媒体总拿“中国好久没打正经仗”说事儿,低估中国的武力值,甚至觉得中国上一次“真动武”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

现在不少西方媒体总拿“中国好久没打正经仗”说事儿,低估中国的武力值,甚至觉得中国上一次“真动武”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实这种看法特别片面,根源就是没读懂中国历史,还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

就说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那一战吧,当时准噶尔是中北亚公认的军事强国,连沙俄哥萨克骑兵都没辙,可清朝硬是把它平定了。

这股战力威慑力,其实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只敢找中国通商、不敢直接动武的重要原因,直到他们看出清政府腐朽无能,才敢挥起屠刀。西方还总把近现代中国的对外战争,简单贴上个“战力孱弱”的标签,这根本就是刻意简化。

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是世界第四强海军,清军也普遍装备了热兵器,连加特林机枪都有,最后溃败不是武器不行,是后勤彻底崩坏,弹药都打光了,再好的火器也成了废铁;那会儿真正制约中国的,是思想落后和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不是造不出、用不了先进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这困境就彻底扭转了。

抗美援朝的时候,咱们志愿军拿着日制、美制混杂的“万国牌”武器,跟装备领先一代的多国联军硬刚,最后逼着对手签了平等停战协定;后来援助越南抗法、抗美,又在战争里练出了独特的军事思想。这就说明,中国人一旦打破思想束缚,在战争里学打仗的能力特别强。

可这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却因为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被故意淡化了。

往远了说,中国“能打、敢打”的基因从来没断过:明朝万历年间驰援朝鲜,打败了丰臣秀吉的大军;蒙古轻骑兵曾饮马欧洲腹地;大唐凭着 “说打就打” 的干脆气魄,透着没人能比的自信。这份自信变成了坚实的屏障,在辽阔的边疆上毫无畏惧地守护,打下了盛世安宁的基础。

这些战例的规模和战术水平,比西方历史上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之类的经典案例,其实厉害多了。就算在西方军事圈,《孙子兵法》到现在还是必读书。

可他们偏偏故意不重视中国历史,不肯把它当成了解东方战力的参考依据,这事儿确实让人想不通。 西方之所以有这种认知偏差,本质就是“以己度人”的思维局限。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靠殖民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崛起后想挑战列强秩序,苏联也曾用武力打到欧洲腹地,这些都在国际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

美国建国二百五十多年里,只有十几年没动过武——这些“武力扩张”的经历,让他们形成了“强大必称霸、称霸必动武”的固化想法。

可中国不一样,一直以农耕文明为根基,靠双手和智慧自给自足,讲究的是“以战止战、战后安邦”,这种智慧远比单纯的武力扩张更深远,这正是西方读不懂的东方逻辑。

现在全球经济下行,加上美欧的战略需求,一股“逼中国动武”的逆流越来越明显,国内还有少数人跟着附和。

他们想复制“俄罗斯模式”,让中国中断经济发展、打乱国家战略。在这些潜在的冲突点里,日本的挑衅最突出,高市早苗上台后,靠着跟美国的同盟关系,明着挑战中国的战略定力,这风险甚至比台海、南海和藏南问题还大。

菲律宾在南海不断挑事,印度在边境搞小动作,虽然强度不如日本,却也形成了合围之势。日本这次挑衅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故意歪曲历史。

他们觉得跟中国打仗 “胜负各半”,还认为美国实力下降后就没人能拦住他们,所以想趁这个机会挑事。西方的算盘也很清楚,想借鉴“德国挑战英国霸权最终失败”的历史,用战争拖垮中国的崛起进程。

可他们偏偏忘了中国的独特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作战从来都是以“志愿军”或“自卫反击”的名义,从没打过侵略战争。

这种“慎战而不惧战”的立场,让中国在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中一直占着主动。

一个能延续数千年、拥有辽阔疆域的民族,绝不可能“不好战”,只是咱们的“战”,都是抵御侵略、捍卫主权的正义之战,是维护统一、安定边疆的必要之举。中国从不主动找事,但也绝不怕事。

西方和周边个别国家要是一直逼中国亮剑,可得想清楚:中国一旦转入战时体系,凭着强大的工业实力、组织能力和战略智慧,完全能实现“以战养战”,爆发的战力会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

西方真正该注意的,不是说中国 “没什么实战经验”,而是千万别低估中国保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本事;也不是瞎想的中国 “不够尚武”,而是别误解东方文明 “以战止战” 的深层道理。

真要是执意触碰中国的红线,最后肯定得为自己的认知偏差付出代价——这不是威胁,是历史一次次证明的真理。

我觉得,西方要想真正读懂中国的武力,首先得放下偏见,好好梳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战史逻辑,不能再用自己“霸权扩张”的思维套在东方大国身上。而我们自己,也该多梳理这些真实的战例和历史背景,让更多人明白中国“慎战不惧战”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