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前,一位年仅20岁的马其顿王子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军队,开启了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远征。他的铁骑踏遍三大洲,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舰船,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东征之旅。
临行前,他将自己的所有财物分发给了士兵。当有人问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时,他只回答了两个字:“希望”。
这位年轻的统治者可能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这场持续十年的东征不仅将彻底改变古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还将开启希腊化时代,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公元前4世纪,希腊世界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运用外交手腕、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逐步确立了对全希腊的霸权。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
然而,腓力二世于前336年夏天遇刺身亡,他的雄心壮志由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承。亚历山大年轻时师从亚里士多德,13岁接受希腊文化熏陶,16岁随父出征,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亚历山大即位后迅速平定了底比斯的动乱,摧毁城市并将居民变卖为奴,以此威慑其他希腊城邦。他铭记父亲未竟的“事业”,在“向波斯报仇”的口号下(指为希腊报波斯人入侵之仇),着手准备对东方的远征。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大陆。波斯方面在小亚细亚部署了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

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库斯河,波斯军队凭岸固守,试图阻止亚历山大渡河。亚历山大布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
待波斯军队形出现间隙,他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步兵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首战告捷。

初战胜利后,亚历山大乘势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

公元前333年10月,亚历山大迎来了与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伊苏斯之战。
大流士三世亲率12-13万大军隐蔽集结在索契附近。当亚历山大率军穿越伊苏斯平原后,波斯军推进至海滨,在皮纳鲁斯河北岸占领阵地,企图断联军后路。

亚历山大闻讯即刻回师,边行进边展开,抢占右侧高地。他亲率主力骑兵涉水过河,猛烈冲击波斯军左翼步兵方阵,直逼大流士三世主营。
缺乏作战指挥经验的波斯国王见左翼溃败而心慌意乱,以为就要被擒,率先弃阵东逃。波斯军顿失指挥,群龙无首,导致全线崩溃。
是役,波斯军损失步、骑兵约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全部辎重丢失。远征军仅伤亡5000人。伊苏斯之战为亚历山大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目标是拔除波斯海军据点,确保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
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到坚决抵抗。该城主要部分在岸边一个小岛上,联军无法直接从陆上攻城。
亚历山大命令修筑长堤与小岛连接,但仍久攻不克。他征集一批船只加上投降的波斯海军舰船,从海上加强围困,经7个月陆海夹攻,终于在7月间攻陷提尔。
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卖为奴。联军死约400人。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彻底摧毁了波斯海军基地,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
公元前332年11月,亚历山大兵不血刃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实际上成为埃及的法老。
在埃及期间,亚历山大在尼罗河口兴建了亚历山大城,这座后来成为希腊化文明中心的城市,成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与此同时,大流士三世再次派使臣向亚历山大请求议和,表示愿以巨额赎金赎回家人,并主张两国分而治之,再次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

9月,亚历山大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1日,在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
大流士三世为此战做了充分准备,征募了大量骑兵部队,将步兵短剑改为标枪和新式短矛,还组建了一支拥有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车队,专门对付马其顿方阵。然而战术天才亚历山大再次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马其顿军不是直接向波斯军进攻,而是向右斜方向移动、佯装攻击波斯军的左翼。当大流士指挥部队向左翼移动时,亚历山大发现波斯军中央和左翼之间出现空虚,立即率领突击队向突破口快冲。

大流士三世再次无心恋战,拨转马头逃跑,波斯军左翼顿时混乱。马其顿军则越战越勇,最终突破了波斯军的阵线。
高加米拉之战后,亚历山大向南进入巴比伦,随后攻占波斯王宫波斯波利斯。为报复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对希腊的侵略,马其顿军洗劫了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宫并纵火焚烧。
公元前330年6月,亚历山大率部离开波斯波利斯,向北朝埃克巴塔纳进击,追踪大流士。大流士已带着财宝和随从逃走,亚历山大日夜兼程地追击。
11天内行程630多公里,终于赶上大流士,但发现大流士已被他的近卫比苏斯为首的叛军所杀。此后,波斯与马其顿合并为一个大国,亚历山大被称为“大帝”。
称帝后,亚历山大继续东征至波斯东部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30年深秋,他首先征服里海地区,肃清残部。第二年春天,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并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继续东进的据点。
马其顿军经粟特的皇城撒马尔罕,进抵锡尔河,消灭了当地“骑兵游击队”和部落首领斯皮泰门率领的反抗大军,巩固了新建的亚历山大城。
随着东北边疆的平定,亚历山大的野心再次膨胀,将矛头指向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春,他率领约3万人的步兵、骑兵远征印度。

公元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

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经历了十年征战的马其顿士兵们拒绝继续东进,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
亚历山大分兵水旱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
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短短一年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病故,年仅32岁。他所创建的庞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由部将分割继承。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使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通过这一途径,希腊和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东征后,希腊的文化艺术和语言向东方传播,影响了包括埃及、西亚、中亚乃至西域的广大地区,希腊语成为了当时的国际通用语。在罗马帝国崛起前,近东的广大土地都被亚历山大手下将领建立的继业者国家统治。
那个分裂的帝国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亚历山大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融合的遗产却穿越时空。
从地中海岸到印度河畔,希腊化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希腊艺术与东方技艺结合,诞生了闻名世界的犍陀罗佛教艺术。

亚历山大的东征打通了欧亚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