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荷兰部长为何主动求和?揭秘西方媒体的时间轴障眼法

【✍️ 创作声明】本文是基于公开权威资料的原创深度分析,关键信息均已人工核实。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部分配图由

【✍️ 创作声明】

本文是基于公开权威资料的原创深度分析,关键信息均已人工核实。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部分配图由真实素材经AI辅助生成。

编辑:如也 | 审核:追风

【📝 文章摘要】

荷兰冻结中资资产后,中国迅速反制。仅3周,荷兰部长便致电求和。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叙事”和“词汇操纵”(如将反制称为“报复”),试图颠倒因果。但这无法改变现实:实力和供应链才是硬通货,荷兰最终因忌惮产业链断裂而低头。

10月21日,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表示希望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

这通电话的背景是:3周前,多家西方媒体用报复性断供、中国反击这样的标题,报道中国对荷兰芯片设备出口的反制措施。但现在,荷兰政府主动低头了。

这个反转挺有意思。不是说报复吗?怎么反倒是对方来求和了?

时间线还原:到底谁先动的手

咱们先把时间线捋清楚。

9月30日,荷兰政府宣布冻结中资企业安世在荷兰工厂的资产,理由是国家安全考虑。这家企业2019年就收购了荷兰工厂,正常运营了5年,突然被冻结。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荷兰部分芯片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注意,这中间只隔了4天。

10月21日,荷兰部长主动给中国商务部长打电话,说要建设性解决。根据彭博社报道,王文涛在电话中警告,荷兰的做法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

你看这个顺序:荷兰先冻结资产,中国4天后反制,3周后荷兰主动求和。

但如果你只看西方媒体的报道,你会看到什么?大量标题聚焦在中国反击、中国报复,至于荷兰9月30日那个动作,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省略。

外国媒体用词的门道:同一件事,两种说法

更有意思的是用词。

当荷兰冻结中资企业资产时,媒体怎么说?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必要措施。

当中国反制时,媒体怎么说?报复性断供。

同样是限制对方,一个叫必要措施,一个叫报复。这两个词给读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必要措施听起来是被迫的、防御性的;报复听起来是主动的、进攻性的。

但事实是什么?中国的反制是在荷兰先动手之后的4天。如果按时间顺序,荷兰的动作才是主动的,中国的动作是回应。可媒体通过选词,把这个因果关系颠倒了。

这不是个例。你去翻翻这几年的国际新闻,会发现一个规律:当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媒体用的词是保护防御必要措施;当中国反制,用的词是报复反击威胁。

说白了,就是把防御包装成进攻,把反制包装成报复。

省略的信息才是关键

媒体叙事有个特别重要的技巧:不是靠编造假信息,而是靠选择性省略真信息。

在这次事件中,大部分西方媒体报道的起点是10月4日中国的反制措施。9月30日荷兰冻结资产这件事,要么放在报道的中间一笔带过,要么压根不提。

这样一来,不了解背景的读者看到的就是:中国突然对荷兰实施芯片设备出口管制。至于为什么中国要这么做,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用中国加大经济胁迫力度这种模糊表述。

但只要你把9月30日那个关键节点补上,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了——从中国主动进攻变成中国被迫反制。

这就是时间轴操纵术的威力。通过选择报道的起点,媒体可以改变读者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你觉得这是巧合吗?

兜了一圈你就明白了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不复杂。

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报道套路反复出现:荷兰冻结中资企业,用的词是基于安全考虑;中国反制,用的词就变成了报复。美国限制芯片出口,叫保护技术;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就成了经济胁迫。

为什么同样的动作,用词差这么多?

因为报道本身就带着预设立场。这个立场不需要靠编假新闻来实现,只需要三个小技巧就够了:一是选从哪儿开始讲故事,二是用什么词来描述同一件事,三是把哪些信息放大、哪些信息略过。

你看这次的报道,大部分聚焦在10月4日中国的反制措施,9月30日荷兰冻结资产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干脆不提。这样一来,不了解背景的人看到的就是中国突然发难。但只要把9月30日那个节点补上,故事性质立刻就变了——从主动进攻变成被动反击。

说白了,不是信息有假,而是信息被筛选过了。

但叙事改变不了现实

话说回来,媒体叙事再精妙,也改变不了一个硬核事实:荷兰3周后还是低头了。

为什么?因为荷兰发现,中国的反制不是嘴上说说。当中国限制芯片设备出口,欧洲企业立刻坐不住了——这些设备不是说换就能换的,供应链断了,整个产业链都得停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媒体可以控制叙事,但控制不了供应链。你可以把对方的反制叫报复,但改变不了对方手里确实握着你需要的东西。

这几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一个微妙的变化:从谁的话语权更大,转向谁掌握了产业链关键节点。话语权能影响舆论,但掌握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一方,才能在谈判桌上说了算。

荷兰部长那通电话,就是这个变化的缩影。媒体可以继续用报复这个词,但政府层面心里清楚:当你需要对方的技术和市场,当对方的反制措施真的会伤到你的核心利益,那叙事框架就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了。

对咱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个时代,实力才是硬通货。舆论战可以打,叙事可以争,但最终决定博弈结果的,还是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什么位置、掌握了哪些别人替代不了的东西。

荷兰求和,不是因为被中国的叙事说服了,而是因为算明白了账:冻结中资企业的资产,能得到什么?失去中国市场和关键设备供应,要付出什么代价?账算清楚了,电话就打过来了。

说到底,真正的话语权,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实力挣出来的。

#荷兰 #芯片战 #供应链 #安世半导体 #媒体叙事 #话语权 #出口管制 #国际关系

【📚 参考消息】

人民财讯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

环球时报 - 《两个通话提醒中欧正确相处之道》

澎湃新闻 - 《大外交|从阿斯麦到安世半导体,“荷兰在配合美欧对华行动方面主动性增强”》

彭博社 (Bloomberg) - (原文提及)

评论列表

ajtd226
ajtd226 2
2025-10-25 20:29
求和屁!他要求是,我抢了你的企业,你要接受,不能反击反制裁。标准强盗逻辑!

如也pro 回复 10-25 22:56
不可能惯着他

用户10xxx82
用户10xxx82
2025-10-25 09:39
对付这种国家,稀土断供!

如也pro 回复 10-25 10:58
不慌,德国大众被他们搞停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