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乌克兰军方正式宣布收复顿巴斯前线的关键村庄——库切里夫亚尔(Kucheriiv Yar)。这座此前几乎无人知晓的小村庄,如今却成为战场形势逆转的象征。
在乌克兰陆军第 132 侦察营升起国旗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数十名俄罗斯士兵举起双手,或高举白旗,缓缓走向乌军阵地投降。无人机航拍下的画面显示,这并非个别事件,而是一场成建制的投降。
乌克兰军方称,库切里夫亚尔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地面上的一次突破,更是俄乌战争进入新阶段的信号。

库切里夫亚尔在顿巴斯战线上并不显眼,距离多布罗皮利亚方向仅数十公里。但自今年 8 月起,俄军在红军村正面受挫后,曾试图从北侧发动突袭,在多布罗皮利亚方向打开一个长约 15 公里、宽约 6 公里的突出部。短短几天,俄军夺下至少 9 个村庄。
乌军很快意识到危险。这个突出部若被俄方稳固,将直接威胁乌克兰中部的防线与补给通道。于是,乌克兰国民禁卫军亚速第一军、快速反应第 7 军等精锐部队紧急北调,开始对突出部实施两翼合围。
历经两个月的连续作战,乌军终于在 10 月中旬完成包围。库切里夫亚尔,就是北部小包围圈的核心。而在更南侧的平原地带,乌军仍在收紧另一个更大的包围圈。
如今,库切里夫亚尔已被乌军完全控制,俄军防线出现明显撕裂。这场战役,可能是乌克兰自 2024 年以来首次实现的完整战术包围与俘获行动。
二、“无人机战争”的新常态乌克兰军方在夺回村庄后,并没有像传统战法那样立刻发起地面清剿,而是选择了“远程围困”战术——用无人机、远程火炮与电子干扰系统逐步削弱俄军抵抗力。
乌军指挥官在前线通报中说得直白:“我们不需要再牺牲士兵。饿、渴、恐惧会让敌人自己走出壕沟。”
在战场视频中,无人机一次次穿越废墟和树林,锁定俄军阵地。弹药耗尽、补给中断的俄军在数日后陆续投降。乌克兰方面称,这种“渐进式消耗包围”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主流。
在扎波罗热方向,乌克兰第 D118 机械化旅发布的视频也展示了相似的作战方式:小股俄军装甲车刚进入阵地,就被远程炮火和无人机精准锁定;夜视镜头下,俄军士兵的体温在黑暗中清晰可见,几乎无处可逃。
无人机不仅是侦察工具,更是这场战争的“新士兵”。
夜空中,无人机的热成像捕捉到一辆俄军运兵车的轮廓,几秒后,一枚炸弹准确命中——十余名俄军被消灭。这些片段不断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成为战争残酷的新写照。

地面推进的同时,乌克兰的远程打击也在持续升级。
10 月 21 日,乌克兰使用“暴风影”巡航导弹对俄罗斯边境城市布良斯克的化工厂发动袭击;同夜,斯莫棱斯克的热电厂也遭到无人机与导弹联合攻击。
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画面中,布良斯克上空火光冲天,爆炸的轰鸣在夜空中持续数分钟。
这意味着乌克兰的攻击已不再局限于前线,而是深入俄境数百公里,直击能源与军工基础设施。
俄罗斯方面随即进行了报复。当天夜里,哈尔科夫遭到俄军无人机空袭,多枚炸弹落在居民区。
而普京口口声声宣称要“保护俄语人口”的哈尔科夫,恰恰就是一个以俄语为主的城市。
这一幕,也让外界再次质疑克里姆林宫所谓“解放行动”的真实动机。

就在乌克兰前线取得突破的同一天,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转折。
美国总统川普宣布:由于俄罗斯拒绝认真参与和平进程,美国将对其能源核心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
这次被点名的,是两家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
这两家公司合计掌握着俄罗斯约三分之一的石油生产能力,日产量高达 450 万桶,年炼油总能力超过 1 亿吨。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声明中表示:“普京拒绝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我们必须切断其战争资金来源。”
这是川普上任后第一次直接对俄石油体系出手,标志着他在外交上已从“劝和”转向“施压”。
而就在几天前,川普与普京原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会谈被临时取消。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通话后,双方确认“条件尚不成熟”。
川普在记者会上直言:“我感觉普京不只是想拿走乌克兰的一部分,他想要整个乌克兰。我们不会让那种事发生。”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10 月 22 日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透露,川普曾建议“从当前战线停火,开始谈判”,但乌方拒绝。
泽连斯基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妥协,但我不确定普京会同意。我们不能允许占领合法化。”
从外交角度看,这段表态意味着乌克兰与美国的立场正在同步强化:都认为普京本人是和平的最大障碍。
而随着战场胜利与国际支持的回归,乌克兰似乎比年初更有底气。

从红军村到库切里夫亚尔,从布良斯克爆炸到美国制裁,战争的每一步都在推动局势进入新的阶段。
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情报协同和西方武器支援正在形成“复合优势”;
而俄罗斯的攻势趋于迟缓,国内经济和能源出口遭遇制裁打击。
或许战争的终点还遥远,但可以肯定的是——
乌克兰正在从“防守反击”转向“主动出击”。
而这场科技、能源与政治交织的冲突,也正在改变整个欧洲的战略版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