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涉嫌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网信部门严厉处置“百货超市小店”“娜娜好物联盟”“环球护肤美妆甄选”等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
AI是种工具,使用者本该向善,但随着AI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有的仿冒名人声音,有的仿冒名人形象,用于吸粉引流或直播带货。最近,演员温峥嵘刷手机刷到“自己在直播”,愤怒质问“你是温峥嵘我是谁?”歌手王菲、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等也被仿冒。
这类违规账号运营者耍“小聪明”,不用花钱聘请名人代言,却利用名人影响力直播营销。此举看似“走捷径”,实则涉嫌违法违规。因未标注AI生成内容标识,涉嫌虚假宣传误导公众;未经名人授权擅自使用名人形象,涉嫌侵害名人肖像权等。这种造假行为还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网络生态。
对此,网信部门严厉处置了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同时,督促平台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这避免了消费者被误导,也维护了名人合法权益。同时,也让账号运营者付出一定代价,因为其过去为吸粉引流付出一定成本,而处置账号可能让其付出归零。
这也对那些想利用AI仿冒名人牟利的博主敲响了一记警钟:AI并不是作恶的工具,名人并不是随意仿冒的对象,消费者也不可以被误导欺骗。在法治社会,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名人,他们的合法权益都不容侵权。即便受害者不去依法维权,监管部门也会当好“守夜人”,该“出手”时会“出手”。
不过,依靠监管部门集中查处,只是整治这类违法违规账号的方式之一,还需要有关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常态化遏制局面。比如直播、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审核、巡查,凡没有名人授权却利用名人形象营销的账号,平台应该立即限制乃至封禁。之前这些违规账号频现,主要是平台没有落实责任。
据悉,下一步,网信部门将继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只有平台落实责任时时“在线”,这类违规账号很难“作妖”。当然,对平台也是一大考验,由于如今从账号数量到作品数量都极其庞大,这需要强化人工治理与技术治理。
被违规账号仿冒的公众人物,发现被侵权后,既不能持包容态度,也不能简单质问,而是应该以《民法典》为“武器”,向侵权者说“不”。无论是名人声音权还是肖像权等,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法律规定只有使用起来,才能变成“维权武器”,否则,就是“纸制武器”,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一旦被假冒名人误导购物,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向侵权账号进行维权。当消费者维权意识都觉醒,就能对这类违规账号既用脚投票又依法维权,倒逼这类账号规范运营。作为平台要积极受理消费者举报,也要鼓励消费者提供问题线索,才能对违规账号精准治理。
坦率说,严厉处置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只能限制账号发布或者封禁账号,无法形成深层治理。如果这类账号运营者换个“马甲”出现,还可能继续作恶。这需要“行政+平台+被侵权名人+被侵权消费者”共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