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脑卒中治疗已迈入血管再通时代,随着血管内取栓与静脉溶栓技术的广泛应用,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然而如何改善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预后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神经保护剂的研发与转化,成为突破当前治疗瓶颈的关键方向之一。本期内容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围绕神经保护转化难点、理想药物特性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等药物的潜在价值等话题分享专业见解。
神经保护剂临床转化的三大瓶颈宋海庆教授指出,尽管血管内治疗和静脉溶栓等技术日益成熟,我国卒中患者再通率不断提高,甚至部分中心的再通率超过90%,但临床获益率仍难以突破50%,大量患者面临“无效再通”或再灌注损伤的困境,这也使得脑保护治疗成为现阶段研究热点。
宋教授认为,神经保护剂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主要存在3方面瓶颈:第一,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存在显著差异。以往多数临床前研究基于理想化缺血再灌注模型,而现实中患者从发病到再通的时间、梗死核心与半暗带状态存在较大异质性,导致许多临床前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转化中失败。第二,卒中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自由基释放、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多环节瀑布式级联反应,单一靶点药物难以全面应对。第三,临床试验设计也存在局限性,包括人群选择、用药时机、评价指标和随访时间等方面。尤其很多研究未聚焦再通后这一特定场景,导致其缺乏长期功能结局评价。
随着再通治疗逐渐普及,目前有1/4以上的急性卒中患者可接受再通治疗,为脑保护药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宋教授强调,当前研发策略应更加注重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保护机制,并与再通治疗紧密结合,以弥补再通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不足。
理想神经保护药物的关键特性与研发趋势基于对转化瓶颈的深入剖析,宋海庆教授提出理想的神经保护或修复药物应具备有效、安全两大基本特性,同时还需精准针对适用人群和用药时机进行深入研究。从机制角度看,药物还应具备多靶点作用能力,能够同时干预卒中后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宋教授表示,当前临床研发趋势正从单靶点向多靶点干预转变,现有部分研究同时针对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等通路展开探索。除新型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因子和干细胞治疗等策略外,一些传统药物因具有多靶点治疗的潜力,也再度引起学界关注。他强调,再通后的治疗场景为这些药物的价值重估提供了新的机遇,亟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为其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传统药物在不同卒中亚型中的治疗潜力作为经典药物,GM1近年来再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药物最早应用于严重脑创伤治疗,表现出较好的促进神经修复效果。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GM1,可促进患者残疾恢复、早日回归社会。
宋教授从作用机制层面指出,GM1主要通过促进神经修复、减少再灌注及缺血后神经损伤发挥作用。宋教授还表示,该药物在出血性卒中中同样显示出应用潜力,早期使用可减轻脑水肿、抑制出血后毒性物质造成的神经损伤,为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提供了新选择。
由于GM1具备神经修复特性,且同时适用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在未来卒中治疗全流程管理中具有独特地位。但目前仍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其量效关系、作用机制及与其他保护策略的协同效应。宋教授总结,若能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获得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GM1有望在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治疗模式的转变,标志着神经保护与修复策略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血管再通到功能修复,从急性期抢救到全周期管理,多靶点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及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积累,已成为推动卒中预后改善的关键。随着学界对脑细胞保护机制的深入探索,以及如GM1等传统药物在新治疗场景下的价值重估,脑卒中全程管理策略正在不断完善。未来,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研究,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案,真正实现从血管再通到脑功能重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