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刚把哭着找“被梦偷走的积木”的娃哄睡,手机屏幕又亮了——是位宝妈的私信:“按你说的‘不吼打翻牛奶的娃’,今天他居然主动说‘妈妈我来擦’!”盯着这句话,我突然想起自己做育儿号的初心:不是当“专家”教大家怎么养“完美娃”,而是帮每个手忙脚乱的宝妈,把“孩子怎么又这样”的崩溃,变成“原来他是这么想的”的惊喜。
刚开始做内容时,我也踩过“干货堆砌”的坑:列“3岁必认100字清单”、写“让娃主动吃饭的5个技巧”,可后台私信里,宝妈们问得最多的还是:“娃撕绘本怎么办?吼了没用,不吼又怕惯坏”“他非要自己选衣服,耽误出门,我到底该顺着还是拦着”。直到有次拍视频,我蹲下来帮女儿捡玩具,突然发现她的视角里:餐桌下藏着她画给我的“妈妈笑脸”,沙发底塞着舍不得丢的“破洞小熊”——原来我总抱怨她“乱放东西”,却从没蹲下来看看,那些“混乱”里藏着她的小小心思。那天我删了准备好的“管教文案”,写下第一句真正想跟宝妈们说的话:“对付娃的‘问题行为’,先别急着‘纠正’,先试着‘看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说“娃撕绘本”这个蛮戳宝妈痛点的事吧。有位宝妈跟我吐槽:“刚买的绘本被撕得稀碎,我气得把书收了,娃哭了一下午,我也跟着掉眼泪。”我给她的招特别简单,宝妈们现在就能试:下次娃再撕书,先按住要冒火的脾气,找本旧绘本递过去,笑着说“妈妈陪你一起撕好不好” 。你猜后来怎么样?这位宝妈反馈:“娃愣了一下,撕了两页就停了,还指着碎片说‘妈妈,我们拼回去吧’!”其实娃撕书不是“调皮”,是想知道“纸撕开会变成什么样”——咱们换个方式陪他“探索”,比吼10句“不许撕”都管用。
还有宝妈问我:“每天被娃磨得没耐心,怎么才能不焦虑?”我没什么复杂理论,就分享两个我亲测有效的小方法,宝妈们照做就能有改变:
1. 每周留1个“无手机夜晚” :把工作群设成“免打扰”,放下待回复的消息,陪娃搭他那“歪歪扭扭的城堡”、听他编“小熊打败外星人”的乱码故事。我坚持了一个月,最明显的变化是:娃睡前会主动凑过来说“妈妈,今天我在幼儿园有件好玩的事”,再也不是以前“问一句答一句”的样子。
2. 让娃做“小选择家” :早上穿衣服,别直接拿“你该穿的外套”,而是递两件让他选:“今天穿小熊的,还是汽车的?”吃饭时问他:“要吃西兰花,还是胡萝卜?”宝妈们别觉得这是“惯着”——我女儿现在会自己选袜子、选绘本,出门再也不用催“快点快点”,省了超多扯皮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做号这两年,收到的最暖的反馈,不是“你写得真好”,而是宝妈们说的实在变化:“按你说的陪娃撕书,现在他会主动把绘本摆整齐”“试了‘小选择家’的方法,娃再也不跟我抢勺子了”“以前总因为娃考80分失眠,现在会跟他一起分析‘这道题是不是因为你想画小太阳才错的呀’”。这些小事让我特别确定:宝妈们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教育理论”,而是能立刻用、用了就有效的“接地气办法”。
昨天女儿拿着歪歪扭扭的画跟我说:“妈妈,这是你蹲下来陪我看蚂蚁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我们总想着“教娃长大”,其实娃也在教我们“怎么当妈妈”。我做这个号,不想教大家“怎么养出优秀的娃”,只想跟每一位宝妈说:你不用逼自己做“完美妈妈”,会因为娃打翻牛奶慌神、会因为他不睡觉偷偷叹气,都很正常;也不用急着让娃“快点进步”,他今天愿意自己擦桌子、明天愿意跟你分享小饼干,都是藏在日常里的小惊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育儿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个“万能方法”——就是愿意蹲下来,跟娃一起看他眼里的世界。就像现在,我女儿会在我赶文案时说“妈妈别着急,我自己玩积木”,而我知道,这比任何“育儿成果”都珍贵。
所以宝妈们,别慌,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慢慢来,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