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办公室聊天,聊到父母的养老。
我们老师这一群人,说话时多少带点心虚:
毕竟不论是退休金水平,还是年轻时缴费的规范程度,我们在整个社会里都算相对好的那一类。
但聊着聊着,你会突然发现一个现实:
即便是我们这群待遇算不错的人,心里依旧藏着对父母养老的担忧。
一个同事笑着说:我妈年轻时在村里企业干活,一辈子忙活,到老了拿的钱少得她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这句话让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我们都懂。
那一代人的贡献,从来不是收入能衡量的,他们撑起的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运行。
可现实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缴费水平差得太大,等到老年再体现出来时,落差也就跟着来了。
但这是不是意味某些人的付出就更轻?
当然不是。
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年轻时在工地干了几十年。
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换来的退休金少得让人心疼。
老人家常说:我年轻时候也没闲着啊,就是那时候条件不好。
这句话听着让人心酸,却也是太多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其实我们都明白:
养老这件事,应该是一种年轻时安心付出,老了能心安生活的制度安排,是国家在不断完善、不断补齐的重要一环。
我们老师这代人比较幸运,赶上了制度越来越规范、保障越来越完善的阶段;
但我们父母那代,很多人年轻时并没有条件缴足社保,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像现在这样健全,这就形成了一种代际的不平衡感。
并不是谁做错了,也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总有先后、城乡行业也有差异。
但人心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
辛苦一辈子的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希望老了不用看孩子脸色、不用担心医药费,能体体面面过日子。
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不是让所有人一样,而是让所有人有保障、有底气。
现在国家也一直在推进各种改革,比如提高基础养老金、补齐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缺口、推进城乡统筹…
这些变化不是喧嚣的,但都是实实在在的。
但作为普通家庭的子女,我们最能体会的,是那种心里的盼望:
希望未来不管是谁、不管在哪工作过,老了以后基本生活都能踏实,不会因为年轻时收入低就老得艰难。
养老不是恩赐,更不是施舍。
它更像是一种温和的承诺:
只要你年轻时努力工作、踏实生活,国家不会让你老了没着落。
这样的制度,让人心里踏实,也让整个社会更有温度。
我们都希望,等未来真正走到那一天:
不是一边算账一边发愁,而是能踏实的活到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