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战役惨败教训在哪?以史为鉴:指望别人的胜利绝不可靠......
1943年11月23日,埃及开罗,一场关乎如何协商共同对日作战的会议正在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参会国家是中华民国、英国和美国。
会议主题非常明确:讨论反攻日本战略,制定盟军联合作战进攻缅甸计划,援助中国的具体步骤,以及研究战后局势安排。
简言之,这是一次决定二战东亚格局走势的会议。
当时这场会议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
欧洲战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然结束,德军在损失惨重之后,从战略进攻阶段转入战略防御阶段,攻守异势后,苏军开始收复乌克兰。
德国盟友意大利先是发生政变,后又被盟军登陆彻底投降,德国失去主要盟友,颓势尽显。
太平洋战场:美军和日军争锋相对,决战中途岛日军损失惨重,随后的瓜岛战役更是打掉日军锐气,太平洋战场上,已然强弱易势。
北非战场,经过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后,北非的德意军队已然全部投降。
就连东亚战场,中华大地两方依旧艰苦对峙,可出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在获得美国军事援助后,也用顽强奋战,给予了日本军队沉重打击,表现很是不俗。
如果当年的世界大战是股市行情,那时的大盘应是全面翻红,业绩回暖明显。
在这样情势下,作为盟国带头大哥的美国,发起了这场关乎未来走向的会议。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优异表现,还有中国人六年坚持抗战的顽强,让罗斯福欣然邀约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这待遇无疑是,蒋委员长一生中最荣耀时刻。
在开罗,他和两大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他的夫人宋美龄则用标准的英语,让蒋委员长能跟这两人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完了后,会议进入正题,盟国带头大哥罗斯福在开会协商后开始布置任务。
在罗斯福的规划中。(这会议和后来的雅尔塔会议连起来规划,苏联部分是后续确定的。)
欧洲战场:苏联无疑是主战力量,负责最重要的苏德战场,其他欧洲区域英美两国将尽快施行登陆作战,开辟欧陆第二战场。
太平洋战场:美军无疑是主要力量,美国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和少量陆军将负责太平洋战场,解放被日本侵占的东南亚区域,轰炸日本本土,甚至进攻日本本岛。
亚洲中国战场:按照罗斯福的如意算盘是,中国负责消灭中国本土日军,如果有可能最好能派兵南下,配合美军消灭驻扎在东南亚的日军部队。
看完这协议,深知付出和收获对等的蒋介石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谈条件的机会。
于是,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后诉求,这诉求也简单明晰那就是。
中国的领土应该恢复到甲午战争之前的状态。
实事求是地说,这诉求就国民政府的实力而言,算合乎情理,没有过分但也不算吃亏。
罗斯福一看当即表态说:只要中国能坚持抗战到底,这个条件完全没问题。
换个说法就是,罗斯福默许了中国只要能借盟军胜利的风,顺势击败日本,以后东亚关于中国的问题,蒋介石说了算!
看着目的达成,蒋介石也开心地笑了。
但他的笑却另有含义,那就是终于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战斗了!
只要跟着盟军敲边鼓,打顺风仗就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因为盟军的综合实力无疑强过德日两国太多太多,而且日本的战略重点早已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最大敌人重心转移,对国民政府而言毫无疑问是利好。
谁曾想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得飞响,日本的进攻图谋却让这如意算盘落空。
在日本将战争重心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之后,就在东南亚区域部署了大量的部队和装备。
这一来二去,太平洋战场的后勤压力陡升了不少。
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尚占优势,所有军事装备、兵员、补充都能依托海军运往东南亚区域。
可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瓜岛、中途岛的接连受挫,让日本对海洋的控制日渐衰减。
日本海军力有不逮,让东南亚的后勤补给问题越来越严重。
海岸线不断被美军潜艇骚扰的现实,还有日本国内集中力量造军舰的窘态,让日本人不由寻思,与其如此,不如打一场陆地战争,打通从中国到东南亚区域的后勤运输线。
由此,才有了日本谋划的一场“大陆交通线战役”的出现。
日本目的很简单,通过运输线之战,打通中国东北和中国西南,给东南亚的日军提供补给。
除了这个战争主线之外。
当时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华中区域设置了不少空军机场,借助这些机场,美军战斗机都能肆无忌惮地轰炸侵华日军甚至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