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现代生活里,清晨办公室、午后咖啡馆,处处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提神醒脑之效让众人青睐,更是上班族的“回血法宝”。
不仅如此,诸多研究还表明,常喝此类饮品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甚至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不过,凡事总有两面,咖啡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宜,不加节制饮用同样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那么,究竟是哪些特定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咖啡的摄入量呢?
一、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们青少年的身体还处于生长阶段,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对于他们的身体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咖啡中的咖啡因会严重威胁他们的睡眠质量,阻碍他们大脑与体格的发育。
青春期大脑神经元的重塑、突触连接的加强,以及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的生长激素分泌,主要都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而此类饮品作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会阻断大脑的腺苷受体,抑制困意;加上青少年代谢的速度会比成人慢,作用时间更长,更容易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变浅和时间缩短。总睡不好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到最终的身高发育。

同时,青春期本身情绪就敏感,内分泌变化大,此类成分还会刺激压力激素分泌,可能放大紧张感、诱发心悸或手抖,对已有焦虑倾向的孩子更是火上浇油。而且它还会阻碍关键营养素的吸收,比如增加钙的流失并抑制铁的吸收。青春期正是骨骼储存钙质、达到骨量峰值的黄金时期,若钙摄入不足,会增加未来骨质疏松的风险;而铁吸收受影响,对营养需求大的青少年,尤其是已经开始月经的女孩,可能增加贫血概率。
所以,对于年龄不到12周岁的儿童来讲,应该绝对的避免此类饮品的摄入;而年龄在12—18周岁之间的青少年,也应该尽量不要养成长期摄入的习惯,如果有特殊情况,那也应该在家长的监督下适量去喝一些,但要严格控制住每日摄入量(≤25mg/Kg)。
二、孕妇及处于哺乳期的妈妈们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妈妈来说,她们每天吃的东西,直接关系到自身和宝宝的双重命运。在这个特殊阶段,如果依然大量的喝咖啡,那将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安全发育和婴儿的健康成长。
对孕妇而言,此类成分可能影响胎盘血流,限制胎儿生长,过量饮用就会增加自然流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而且孕妇自身代谢的速度会变慢,胎儿几乎又不具备代谢此类成分的能力,妈妈过多的摄入,对宝宝而言就像作用时间更长的兴奋剂,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先天畸形的风险。

对哺乳期妈妈来说,虽然此类成分大约只有1%的会进入到乳汁之中,但新生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肝脏代谢系统极度的不成熟,清除此类成分的速度非常缓慢,其半衰期可长达100小时,而成人大约只需要6小时。这就会让此类成分长时间的在宝宝体内累积,引起烦躁、哭闹、睡眠差或肠痉挛等症状。
尽管国际上的一些孕产机构提到,孕产妇可以每日适当饮用此类饮品,但摄入量不应超过200mg/天。而为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如果没有长期饮用习惯的妈妈,还是最好不要喝;而有长期饮用习惯的则建议少量、限量饮用。
三、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人群此类饮品具有轻微的利尿效果,会增加肾脏对尿液的过滤量,使钙离子随尿液排出增多,长期下来就会加速机体骨骼中钙质的流失。它还会在肠道中与钙发生轻微的相互作用,暂时性地降低钙的吸收效率,这意味着即使摄入了足量的钙,也可能无法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
当这两种效应叠加,尤其是对于每天喝的比较多,且本身钙摄入不足的人来说,那就很容易对骨密度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骨量本已堪忧的骨质疏松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更需要警惕的因素。

不过,如果您能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确保充足的钙摄入,那么适量的咖啡(<300ml/日)引起的钙流失,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抵消。
所以,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建议严格控制咖啡的饮用量(<300ml/日),可以选择拿铁、卡布奇诺等加入牛奶的品类;最好是在两餐之间饮用,不要刚吃完饭就喝,以免干扰当餐钙的吸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为了减少钙质的进一步流失,还是建议尽量避免摄入此类饮品。
四、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此类饮品作为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短期内能促使血管收缩,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血压一过性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在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时,这种升压效应可能更为明显,从而增加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潜在风险。
同时,它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因为它能降低心脏窦房结的迷走神经张力,使心跳加速。对于本就患有心律不齐(如早搏、房颤)或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人,大量饮用后,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等不适。而心跳加速和心肌收缩力加强会使心脏自身的耗氧量增加,对于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这甚至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发作。

尤其是那些对于CYP1A2酶代谢慢的人,就会使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对心血管的作用也更加的明显。还有就是那些不经常喝此类饮品,或是对于其成分比较敏感的人群,与长期规律饮用者相比,他们出现单次饮用后引起心脏强烈反应的风险更大。
所以,对于心脏不好的人群(如高血压、早搏、冠心病等)来说,最好还是远离此类饮品,尤其是在压力大、熬夜后,或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五、易于焦虑、紧张的人群同样,由于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焦虑体质的人群而言,只会让他们的焦虑情绪更加严重。咖啡因在体内的大量积累,会直接使身体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它会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产生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肌肉紧张等生理变化,而这些反应与焦虑发作时的躯体症状几乎一模一样,这个时候的大脑很容易将这些信号误判为危险,从而触发或加剧恐慌感。
同时,它还会干扰负责让大脑冷静下来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难以放松。而且它在提升警觉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思维过度活跃,加速负面想法的循环,让人更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和灾难化思维,加重精神上的焦虑。

而在压力大、睡眠不足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身体对此类成分的耐受性可能突然降低,哪怕是平时习惯的饮用量,也可能引发强烈的焦虑,甚至是恐慌。且它还与某些抗焦虑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使焦虑等负面情绪变得更加不受控。
所以,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最好就是少喝,甚至是不喝此类饮品。可以选用一些可以安抚情绪的饮品,如柠檬香蜂草茶、洋甘菊茶等;休息的时间里也可以多做一些正念冥想或是瑜伽等来稳定神经系统。
六、睡眠质量不好的人群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其睡眠结构本身已经比较脆弱,而高质量的睡眠关键在于拥有充足比例的深度睡眠,这是大脑和身体进行真正修复的黄金时段。但咖啡中所含有的成分,却可以阻断促进睡眠的腺苷发挥作用,即使你最终入睡,它也会明显的减少深度睡眠的比例。结果就是你睡了足够长的时间,醒来后却依然感觉疲惫不堪,因为身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修复。

同时,它在成年人体内的半衰期大约在六个小时左右,对于敏感的人群影响时间可能更长。这意味着下午喝上一杯可能到深夜它仍在体内活跃,让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越是睡不着,就越容易陷入睡眠焦虑之中,这又会进一步激活应激系统,让入睡难上加难。即使成功入睡,它的兴奋作用也可能让你在夜间更容易醒来,使整个睡眠变得碎片化,整夜似睡非睡,使睡眠质量变得更差。
所以,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最好是少喝此类饮品。如果有长期喝的习惯,那也建议最好在早晨十点之前喝完,中午之后就不要再喝了,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七、肠胃敏感或是有胃病的人群咖啡因以及咖啡中的其他天然化合物(如绿原酸),是强效的胃酸分泌促进剂,即使是脱咖啡因的咖啡也同样有此效果。对于胃黏膜健康的人而言,这或许可以承受;但对于患有胃部疾病的人来说,额外的胃酸会直接加剧烧心、反酸和疼痛等症状。
它还会暂时性地让食管与胃连接处的食管下括约肌变得不再紧致,这使得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灼伤敏感的食管黏膜,成为引发或加重反流问题的重要原因。
它同时会刺激结肠蠕动,对部分人可能产生通便效果,但对肠道敏感者,尤其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这种过快蠕动可能引发腹部绞痛、急迫便意或腹泻,让本就功能紊乱的肠道更加不舒服。

很多年轻人还喜欢早晨空腹喝咖啡,在没有食物缓冲的情况下,咖啡中的刺激性成分会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加大刺激强度。
所以,对于肠胃敏感的人群,一定要切记不能空腹喝咖啡,最好是饭后一小时以后再喝,先让食物给胃部建好保护层。如果喝完后肠胃感觉到不舒服,就应该减量或者是不要再喝了。如果是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的患者,则建议在病情稳定前完全避免饮用。
八、患有眼病,尤其是青光眼的人群咖啡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摄入后可能会暂时性地影响房水的生成或流出阻力,导致眼压出现一过性升高。对青光眼患者,尤其是眼压值本就处于临界或控制边缘的人,任何额外的压力峰值都可能进一步压迫视神经,加剧视野缺损。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来说,它会引起瞳孔轻度散大,在眼前房浅、房角窄的解剖结构下,会增加虹膜堵塞房水流出通道的风险,甚至诱发急性青光眼发作。所以,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为了病情稳定,建议最好不要喝咖啡。

总而言之:咖啡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如果你刚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青光眼、肠胃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失眠等疾病,或者是处于青少年期及孕产妇期,那建议少喝或是不喝。即便是健康人群,也应该适当控制每日的摄入量,一旦超过400ml/日,全因死亡风险同样会上升。而且在饮用的时候,一旦出现心慌、手麻、反胃等反应的时候,就应该少喝。
参考文献:[1]韩甜甜.不适合喝咖啡的几类人群[J].老人世界, 2024(10):56-57.
[2]曹伟新.喝水与喝饮料不一样 各种饮料都有特点,适合不同人群[J].自我保健, 2010(9):1.
[3]张正修.咖啡,利弊共存的时尚饮品[J].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2017, 000(010):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