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香港人开始疯狂涌入一种叫“穷鬼超市”的地方。
这些超市,名字听着挺自嘲,但里头的东西是真便宜——10块钱能买三斤西兰花,5块钱两斤菜心苗,有些菜价甚至比内地还低。结果你猜怎么着?不少货架直接被搬空,结账的队伍排得老长。

放在以前,你可能很难想象这种场景会出现在香港。毕竟那里一直被称为“购物天堂”,不过那更多是对有钱人而言。现在,不少普通香港人却在这些平价超市里,找到了更实在的购物体验。
一、香港超市,悄悄在变天
以前不少香港人周末喜欢往深圳跑,去山姆、沃尔玛大采购。为啥?便宜啊。同样的洗洁精,香港卖20多港币,山姆可能不到15块。时间一长,北上扫货几乎成了不少家庭的固定行程。
但这一两年,情况慢慢变了。

本地一家老牌超市“佳宝”,后来被京东收购,也加入了这场平价大战——连续三天全场八折,还给老人送月饼,一下子吸引了不少老街坊。
有顾客说,以前每周在百佳、惠康花三百多,现在在佳宝两百块就能搞定。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二、香港本地超市,也开始坐不住了
面对这些新来的竞争者,香港本地超市也没闲着。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价格战。

另外,本地电商平台HKTVmall取消了自取门槛,还发放大量现金券;惠康和百佳也纷纷跟进,有的引入内地直采蔬菜,有的推出全场折扣,还有的高层亲自跑去内地农场谈合作,就为了把价格压下来。
以前香港超市很少这么“卷”,现在也不得不变了。
三、为什么“穷鬼超市”能火起来?
表面看,是因为便宜。但往深处想,可能不只是价格的问题。
一方面,这些新超市带来了一套更灵活的供应链和运营方式。比如京东接手佳宝后,依托大湾区供应基地和冷链物流,把阳光玫瑰葡萄、洗衣液这些日常商品的价格打低了三到四成。

有业内人士提到,过去香港实体店大多没有强大的线上业务支撑,成本高、价格难降。而现在内地企业进来,某种程度上帮香港零售业补上了一课。
四、往后走,超市拼的是什么?
低价能吸引人第一次来,但能不能让人持续来,还得看别的。
现在香港的超市,渐渐分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继续走中高端,卖进口水果、和牛这类特色商品;另一种就是走平民路线,主打性价比。
但不管走哪条路,未来想留住客人,都不能只靠价格。服务体验、商品品质、购物环境……这些细节越来越重要。
有人说,超市最后拼的其实是“人心”。你是不是真心为顾客考虑,人家是能感觉出来的。就像内地有些超市,会在店里设置免费蒸煮区,让顾客买了海鲜当场就能吃;或者把超市设计得更宽敞好逛,让人愿意多停留。

结尾
现在的香港超市,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改变。不是因为谁逼着它们变,而是市场和顾客的选择,让它们不得不变。
说到底,不管是叫“穷鬼超市”还是“平价卖场”,能真正满足普通人日常需求、让人放心又方便的地方,自然会有人愿意一次次走进去。
这大概就是老百姓最朴素的购物哲学:不用多高级,实惠、贴心,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