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血管内取栓技术的广泛应用,脑卒中治疗已步入“血管再通时代”。然而,临床观察发现,约半数患者尽管实现血管成功再通,其神经功能恢复却不理想。为突破这一治疗瓶颈,脑细胞保护策略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期内容特别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敬伟教授,围绕血管再通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挑战与脑保护治疗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血管再通技术的演进
李敬伟教授指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点与难点。自2015年多项研究证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以来,相关技术持续演进:从支架取栓成为主流,到抽吸取栓术的普及,目前多数中心更倾向于采用“抽吸联合支架取栓”策略,以提升首次再通成功率。他特别提到,针对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狭窄高发的特点,临床中常需在取栓基础上联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以处理合并狭窄的复杂闭塞情况。
在血管再通效果评价方面,目前国际上公认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并将mTICI≥2b级视为再通成功。李教授介绍,虽然当前大部分卒中中心的血管开通率已稳定在90%以上,但依然面临部分患者难以再通的挑战。李教授分析,影响成功再通的关键因素可归结为两类:一是血栓特性,例如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坚韧血栓、大负荷量血栓,其取栓难度及远端栓塞风险均增高;二是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闭塞,其再通成功率通常低于心源性栓塞。
临床预后不佳的关键因素
“技术成功”并非治疗终点,在神经介入手术实现血管成功再通后,有近半数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预后不佳的情况。对此,李敬伟教授剖析了除核心梗死区不可逆损伤外,持续影响脑细胞存活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三大因素:
(1)血管再通时间:从患者发病到血管成功再通的时间越长,缺血损伤越重,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低。
(2)侧支循环状态:侧支循环是缺血脑组织在主干血管闭塞后获得血液代偿的重要途径,其代偿能力直接影响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程度。通过急诊影像学评估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水平,有助于为代偿良好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窗,缩小梗死体积。
(3)再灌注相关并发症:包括再灌注损伤、高灌注综合征、颅内出血转化及远端栓塞等,这些并发症可进一步加剧脑组织损伤,影响患者预后。
GM1的多靶点作用与临床价值
在血管再通基础上联合神经保护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策略。李敬伟教授指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作为一种具有多重生物活性的神经保护剂,其在神经介入围手术期的多靶点保护作用与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延长缺血耐受时间:通过保护神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增强脑组织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的耐受能力,为血管再通治疗争取更长的时间窗。
(2)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血脑屏障破坏是围手术期出血转化和脑水肿等重要并发症的主要诱因。GM1可通过调节血脑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维持血脑屏障稳定,从而降低出血转化及严重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促进神经重塑:在卒中亚急性期及慢性恢复期,GM1可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形成及神经网络重构,为神经功能的长期恢复提供支持,从而帮助患者改善运动、认知等功能,提高患者的中远期恢复效果。
当前,脑卒中治疗的重点已从追求血管成功再通,发展为如何实现神经功能的最大化恢复。这一治疗目标的演进,标志着卒中治疗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然而,实现从“血管再通”到“功能恢复”的跨越,面临着再灌注损伤、脑细胞继发性死亡等复杂病理过程的挑战。因此,未来的突破方向在于将血管再通技术与神经保护、修复策略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从“血管再通”到“功能恢复”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