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名场面,估计没人没看过吧?诸葛亮带着 20 艘插满稻草人的船,趁着大雾天去曹操水师大营 “薅羊毛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名场面,估计没人没看过吧?诸葛亮带着 20 艘插满稻草人的船,趁着大雾天去曹操水师大营 “薅羊毛”,一夜之间 “借” 走 10 万支箭,把曹操气得直跺脚,也让周瑜妒得牙痒痒。但看这段的时候,谁没冒出过一个念头:诸葛亮的船上全是茅草和稻草人,一点就着,曹操要是当时放火箭,这不就成了 “送上门的烤全船”?诸葛亮不得当场栽在江面上?其实这事鲁肃早就琢磨过,后来才恍然大悟,幸好曹操没放火箭,不然输得更惨,诸葛亮藏的后手,可比火攻阴多了。

先说说曹操为啥压根没往火箭上想。首先,火箭这玩意儿可不是现成的,哪能像普通箭矢那样随手就射?得先在箭头上绑上麻布、棉絮这些易燃物,再蘸上珍贵的火油,点燃后还得赶紧发射,慢一秒火就烧到自己手上了,要么火油烧干了,箭飞到对面也点不着。当时江上大雾浓得像化不开的墨,诸葛亮的船队半夜突然杀到,还在营外喊着 “曹操老贼,速速投降”,曹军上下都摸不清对方虚实,慌得手忙脚乱,哪有功夫慢条斯理地制作火箭?曹操的第一反应是 “先把对方压下去再说”,普通箭矢随手就能拿,嗖嗖嗖射出去既能反击,又能试探对方实力,换谁都得这么干,总不能因为怀疑对方是草船,就先停工造火箭吧?

再者,火箭的成本实在太高,曹操再财大气粗也舍不得这么造。古代的火油可不是现在的汽油,产量极低,比粮食还金贵,平时都舍不得用,顶多在攻城或者烧对方粮草的时候才拿出来。而且火箭的杀伤力和普通箭矢差不多,也就多了个点火的功能,对付一支摸不清底细的小船队,犯不着浪费火油。曹操本来就觉得诸葛亮是虚张声势,顶多来了几万兵马,用普通箭矢就能应付,要是知道对面全是稻草人,估计能气得再吐三升血,后悔没省点箭矢。

最关键的是,就算曹操一时脑抽真放了火箭,诸葛亮也早就准备好了后手,这才是他敢带着满船易燃物去 “借箭” 的底气。你以为他拉着鲁肃一起去,真的是为了让鲁肃见证自己的神操作?其实鲁肃才是诸葛亮的 “王牌”。诸葛亮早就算到,曹操的战船因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全都用铁索连在了一起,这可是致命的弱点 —— 一旦着火,根本没法分开,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蔓延。要是曹操放火箭,诸葛亮的船烧起来,他就会立刻下令把着火的船冲向曹操的水师大营,火借风势,曹操的战船转眼就会变成一片火海。

这时候鲁肃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诸葛亮自己去请周瑜出兵,周瑜肯定巴不得他烧死在江面上,绝对按兵不动;但鲁肃不一样,他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又是周瑜的老搭档,只有他去求救,周瑜才会立刻带兵赶来。到时候曹操的水师被大火困住,周瑜大军再趁机猛攻,曹操别说守住大营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难说,赤壁之战可能提前就结束了,诸葛亮还能立个更大的功。后来鲁肃听诸葛亮说起这后手,吓得后背直冒冷汗,心里直嘀咕:幸好曹操没放火箭,不然咱们可能都得跟着火船一起冒险,不过曹操那边可就真完了。

其实诸葛亮这招 “草船借箭”,早就把所有可能性都算到了。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肯定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就算曹操真的放火箭,他也有应对之策,既能保住自己,还能反过来坑曹操一把。而鲁肃跟着去,不仅能帮他稳住周瑜,还能在事后给孙刘联盟的人解释清楚,避免有人说他故意纵火引发大战。不得不说,诸葛亮这心思缜密得可怕,连曹操的性格、战船的弱点、鲁肃的作用都算得明明白白,简直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了自己的棋子。

再回头想想,曹操不放火箭其实是明智的选择,虽然被诸葛亮 “借” 走了 10 万支箭,但好歹没引发大火,保住了水师的主力。要是他真的放了火箭,可能赤壁之战就不用等后来的火攻了,他当场就得败走华容道,三国的历史说不定都得改写。而诸葛亮之所以没主动引发大火,估计也是觉得时候未到,毕竟当时孙刘联军的准备还不够充分,要是提前打起来,胜负还真不好说,不如先 “借” 点箭,既完成了周瑜的任务,又能挫一挫曹操的锐气,简直是一举两得。
草船借箭这事儿,表面上看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背后全是对人心、局势的精准把握。曹操不放火箭,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诸葛亮敢带满船茅草,是因为有后手兜底;鲁肃被拉去当见证,其实是被当成了 “应急开关”。这三人的心思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这千古名场面。要是曹操当初真的放了火箭,说不定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就得是另一番模样了,不过诸葛亮的智慧,估计还是能让他化险为夷,毕竟他连周瑜的心思都能算到,更别说曹操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