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49岁堂哥死后被亲人评价好高骛远”:失败,就等于没本事吗?

一则“49岁堂哥突发脑溢血离世,却被堂妹评价为‘好高骛远、油腔滑调’”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这看似是家庭内部的一次

一则“49岁堂哥突发脑溢血离世,却被堂妹评价为‘好高骛远、油腔滑调’”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这看似是家庭内部的一次私人悼念,却意外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共鸣,迅速演变成一场关于奋斗、失败与尊严的社会讨论。此事之所以“火”,并非因其戏剧性,而在于它精准地戳中了当代社会,尤其是中年男性群体内心最脆弱的痛点。

事件的核心在于评价的落差。在堂妹眼中,这位堂哥一生“创业无数”,却始终未能成功,其言行举止也显得“油腔滑调”,似乎是个不务正业、好高骛远的失败者。

然而,正是这种来自至亲的、带着轻蔑与不解的盖棺定论,激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感。人们看到的并非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不甘于平庸的“孤勇者”。他的无数次创业,是试图改变命运的倔强;他的“油腔滑调”,或许只是在残酷现实面前强装的乐观与体面。

这种共情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焦虑。

在一个“成王败寇”逻辑被不断强化的时代,成功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光环,而失败则常常与个人能力、品德甚至价值直接挂钩。那位堂哥的遭遇,正是这种逻辑的残酷体现:

他奋斗了一生,却因未能抵达世俗定义的“成功”彼岸,连死后都得不到一句温情的评价。

而网友的愤怒,本质上是对这种单一成功学叙事的反抗。正如一句被广泛转发的评论所言:“他如果成功了,就会变成你朋友圈最引以为傲的堂哥”。这句反讽道尽了世态炎凉,也揭示了评价体系的功利与冰冷。

当一个人失败了,那他的优点,甚至存在价值都被抹杀了,好像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他们都忘了自己其实一无是处,还不如那个失败者。

作为家族唯一男丁,他一定是有过出人头地、振兴家族的梦想,但他努力了很多年后却没有什么成绩,甚至连组建家庭、生儿育女都没有。所以在世俗眼中就是一败涂地。

在现实中,大家看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说,扪心自问,自己跟这个“堂哥”有多少共同点呢?

究竟有没有这个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从中感受到了自己所遭遇的世态炎凉和委屈。

富贵险中求,发达需要冒险,但冒险就意味着九死一生,一将功成万骨枯,100个人去创业,可能也就几个人能够成功。

成功者什么都好,而失败者就会被批评和打压,怪他没有自知之明,不安分,像这位堂哥一样选择不断“折腾”的人,很容易被视为不靠谱、不踏实、没本事的异类,其探索和冒险精神不被理解,反而被解读为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堂妹的批评,或许正是这种传统家庭观念的无意识流露。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体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对家族的单一贡献,其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本身,就具有不可磨灭的尊严。

俗话说穷不走亲,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失败、困难的时候,亲人给你带来的往往是冰冷、嘲讽和避之不及。贫居闹市无人问,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失败和成功是一体的,有成功必有失败,但从成功到失败容易,从失败到成功就难了。

我们平常说要努力奋斗,网上的大佬也经常说努力就能逆天改命,事实上并非如此。时机、机会、环境和贵人相助等都是关键的条件,如果没有关键条件,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出头。

而且努力也往往会犯错,如果不是做正确的事,那努力越多越糟糕。普通人受限于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的禀赋限制,往往就是闭门造车,难以把握机会。

从一定意义上讲,失败是一种必然。

这场网络风波,最终演变成一场对“失败者”的集体致敬。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时,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奋斗、屡败屡战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他们的故事,构成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他们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谁不是努力活着,怀着对失败的恐惧?

失败本身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身边人的人心变化,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一个人的死亡不是突然的,而是酝酿了很长时间,“随机、突然”背后蕴含了某种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