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总结了五种教育的方式。——少时,初读之时,并不觉得有多么多么的了不起;惟做了这么些年学生,又做了好几年老师,而今又天天在家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才略略感触到了那其中的深情厚意、良苦用心——无边无涯,才略略看到了一点点它的无涯之处……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问答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具体哪五种教育方式呢?孟子孟老师总结道,教人的方法无非五种。第一,“时雨化之”。姑妄意译之,就是这个学生的各方面资质已经非常出色了,先天的土壤已经很好很好了,而天下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自行破土萌芽的大气候。风之雨之,以一轮暖日“拂煦吹冬”之(借用《诗经·鹤鸣》语)……
对此,朱子在《集注》里举例道,正如“孔子之于颜、曾是已”。——颜回“亚圣”也(是的,“亚圣”最初指的是颜回),各方面的资质不必说了;而曾子曾参虽不定多么聪敏(孔子谓之“参也鲁”,《论语·先进第十一》),但,他在为人厚道笃实的方面是无二的。总之——总之都是“天壤”,即颜子就像是什么奇花异草都能生出的土壤,而曾子的这一片膏腴地,种得出最好最壮实的庄稼。

第二,“成德”的教育方式。朱子举例为:“如孔子之于冉、闵也。”怎么个意思呢?大约就是道德教育、仁德教育。即最最起码,天下做老师的,要把学生教成有德、有原则的人。即人的能力有高下,际遇有不同,但在忠臣(冉子)孝子(闵子)这一点上,毋应有别。这才有,第三,“达财”的教育(“财”通“材”),“如孔子之于由、赐”。就是道德这一关已经过了,可以教他具体的本事了;如孔子教导子路(“由”)政务、军事,教导子贡(“赐”)纵横家之术。


并:第四,“问答”之教;第五,“私淑艾”之教。就是对于一部分不是从小跟着自己长起来的学生,“半路出家”的学生,亦或者那种不能天天留在身边的学生,天下做老师的,答疑解惑,帮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而对于学生们的学生,更远的学生,所谓“私淑艾者”,也不放弃,亦须重视——以传世著作间接教导之,以教好了一批人再去带这一批人……
孟老师的深情厚意、用心良苦则:一者,孟子孟老师在这里面的深情厚意是,真的是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啊(《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他是真的一个也不给你放弃,一个也不给你敷衍。而,二者,他又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此如《先进第十一》,孔子为子路、冉有定制不同的教育)。
天赋好的,我不打扰,不搞多余动作,把学生变成朋友那么去教,把弟子变成儿子那么去教——等那一缕春雨渐渐浇透了那一方天地就行了。而天赋稍逊的一类,教他们成德、成人,再教他们成才——还是不急,且更加的不乱。三者,孟子这“君子所以教者五”,甚至照看到了那种鞭长莫及的学生——竟至于关注到了那些他有生之年根本见不着面的学生……
教师对教育一事的情谊莫过于是,其用心良苦,真力弥满,莫过于是。

孟夫子教育法的一些启示那么,夫子对于我这样的平凡教师、平凡父亲的直接启示有哪些呢?
少则三项。一者,教育之妙,莫若“雨之”。莫若看他们真实需要我去做什么,或真实的不需要我去做什么,就做在前面、不做在前面。要而言之,是“教如未教”——以“身体力行”教之,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教之(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之语)。
而,二者,这一切最好发生在他们小时候,发生在:他们尚留在我身边的时候。而待到他们长大之后,“成德成材”之后,我就“答疑”就好了——问则答疑,则推心置腹,不问则充分相信他们。
三者,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是一种正向的“家风”。家产当然也很重要,惟再大的家产也抵不过坏的家风吹刮半晌……
这些年,不少读孔孟的老书,一次次重读老书,为一些朋友讥。“你搁这儿读什么呐,摆弄什么呐?”这么说吧:二位夫子关于政治乃至关于做人、做事的论述,在今视之,多有可商榷之处;惟关于教育之种种,恐怕再过一万年也还是要听呐,也还是要这么去办。那份心啊,太诚而太真了;那些方法,太切中要害——“人”这个事,“智”这个事,“如何成长为一个仁且智勇者”这个事——的要害了……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8月20日星期三
【主要参考文献】《诗经》,《论语》,《孟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