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内阁首辅只是杀一个人,弄钱是向所有人开刀,孰强孰弱,自然一目了然。
崇祯一朝的内阁首辅,大都是党争的牺牲品,这个位子有太多人想坐了。太平盛世的时候争这个位子都争得头破血流,比如严嵩谋害夏言,徐阶谋害严嵩,高拱排挤徐阶,张居正排挤高拱,每一次都欲置对手于死地。到了崇祯朝这个乱世,首辅更是成了高危行业,眼红首辅之位的人,自然巴不得崇祯把首辅杀掉,换自己上去。
比如说崇祯杀的周延儒,他是梅开二度,两次担任内阁首辅,第一次离开内阁,就是被他的老对手温体仁给排挤走的,温体仁死后,周延儒又入主内阁任首揆。但周延儒干的实在不咋地,自己主动请缨去阻击清军,结果不但不敢进攻,反而多次谎报军情,被人抓住把柄后,被弹劾下台。崇祯气不过,又把他赐死。
崇祯想干点别的干不成,但如果说想杀某个高官,有很多人乐意帮忙,杀死一个高官就意味着空出一个位子,大家就都有机会。明末这帮子文官,根本没有兔死狐悲的说法,党争的太久了,早就势不两立,恨不得对方阵营都死干净。
在一个不团结的朝堂里罢免、甚至赐死首辅,简直易如反掌。崇祯一朝总共有19位首辅,这19位首辅,有14位被革职罢免,有2位被崇祯处死,有2位被李自成的义军处死,只有1位病死任上。
频繁的更易首辅,给了崇祯一个错觉,让他以为他对朝廷的掌控是有力的,其实这都是党争的余毒,党争让文官群体不再团结,甚至互相攻击,他们推波助澜,这才让崇祯能罢免甚至赐死首辅。如果文官集团是团结的,比如张居正时期,你让崇祯换个首辅试一试,他根本没这个本事。
崇祯杀首辅就跟杀鸡似的,那是因为文官在内斗,而崇祯想要搞钱,就触碰到了所有文官的底线。要我们的命可以,要我们的钱,那是万万不能的。
明朝亡于财政危机,这个财政到了嘉靖一朝就已经趋于崩溃,在万历初,有张居正这个猛人试图通过一条鞭法挽救财政危机,结果却随着他的死而人亡政息,大明财政自万历后一泻千里,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到了崇祯一朝,财政危机又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天灾,直接酿成了农民起义,后金又想趁你病要你命,趁机入侵,内忧外患俱存,大明岌岌可危。
崇祯的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他知道只有搞到足够的钱才能力挽狂澜,但是搞钱这个事情却偏偏是最难的。大明朝廷没有钱,大明百姓也没有钱,钱都在皇室勋贵、文官和大地主手中,但崇祯却要依赖文官们去筹钱,这等于让狼割自己的肉来喂崇祯,这怎么可能实现。
崇祯说要筹钱,整天打的头破血流的文官们却意外的团结一致,他们纷纷跟崇祯哭穷,没钱!
偶有一个不开眼的文官想帮着崇祯收钱,结果却成了众矢之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奉命去筹钱,结果逼死了皇亲国戚武清侯李国瑞,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勋贵、外戚、文官,纷纷给崇祯递材料,举报薛国观贪赃枉法,崇祯顶不住压力,就把薛国观杀了了事。
薛国观要去筹钱,还是得依靠这些文官,让他们去具体实施,文官们要么抵制,要么利用筹钱的机会贪赃枉法,朝廷本意是向勋戚、地主大户收钱,但文官们却把税摊派给普通百姓,搜刮上来的钱只给崇祯一成,其他九成都进了这大大小小官僚的腰包。
崇祯筹钱是找错了人,他不应该找文官,应该去找军人,但军人还是文官在带,其结果也是一样。崇祯无论如何也弄不来钱。
但把崇祯换成李自成和多尔衮就能筹到钱,李自成带来的是外地的起义军,多尔衮带来的是外地的满人,他们才不管你是勋戚还是文官,他们有的只是夹棍和马鞭,几顿夹棍和马鞭下来,这帮子勋贵外戚、文官士大夫、地主大户,都老老实实把钱交了出来。
必须把既得利益者全部打倒才能筹到钱,崇祯只是把其中一个人打倒,是没什么卵用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