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若林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文化艺术享受的去处。
本文标题是指2010年12月定名的省辖区市的市文化馆等名称。
1949年10月,时为地辖市的文化馆成立,地址在西门口,内设阅览、游艺工室,后又设陈列、民教、服务、歌咏等室,并在市区设置10块黑板报,同时着手整顿旧书摊,开展秧歌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
1960年3月,九江专区群众艺术馆与九江专区文艺学校同时成立,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经专区群众艺术馆参与辅导,由瑞昌县大桥公社业余剧团创作并演出的歌舞节目《大桥姑娘喜事歌多》,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赞扬。
1961年8月,专区群众艺术馆撤销。1964年3月,又恢复,与九江专区文化局联合署办公。1968年1月,专区群众艺术馆与其他专直文化单位合并,名为九江专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7月,宣传队撤销,成立九江专区工农兵文艺站。
1961年8月,专区群众艺术馆撤销。1964年3月,又恢复,与九江专区文化联合署办公。1968年1月,专区群众艺术馆与其他专直文化单位合并,名为“九江专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7月,宣传队撤销,成立九江专区工农兵文艺站。
文艺站成立以后,编辑出版诗集《鄱湖风情》、诗歌集《庐山风云》、故事集《太平军威震江西》以及纪念建国30周年的《文艺作品》专辑、《赣北新歌》专辑,组织创作出版《赣北民间故事》《龙宫洞》、组歌《大江东去》。小说《夜闯鞋山湖》《家属主任》译成英文,向国外发行。1973年,主办内部刊物《赣北文艺》,郭沫若为之题字,并赋《石钟山》诗一首。
1976年,兴建面积48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展览厅一栋。1980年5月,工农兵文艺站改名为九江地区群众艺术馆。1981年,进行《九江地区民歌集成》《九江地区民间舞蹈集成》资料收集,组织培训市盲人曲艺队,参加全省盲人会演,一个节目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82年,编辑出版故事书《中国土特产传说》。
1983年7月,地区群众艺术馆与市文化馆合并,成立九江市群众艺术馆。1987年2月,市委决定,群众艺术馆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内设音乐舞蹈戏曲部、美术摄影部、少儿文艺部、调查研究部、办公室、书画院、《柴桑》杂志编辑部。
当时,经过群众艺术馆辅导的三人舞《扳鱼》和学校剧《狐狸与刺猬》均获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三等奖;庐山中学学生王燕参加全国“小百灵”电视歌曲赛获一等奖。根据修水民间舞整理、改编并执导的赣北民歌《秧豆》,参加1989年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编导、表演、音乐设计奖。至1990年底,在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中,全市有14人分别获得8个国家级奖、36个省部级奖和厅局级奖。该馆因多年来在全省少儿艺术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突出,1992年5月被文化部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7月,市少儿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波波郡进行友好访问演出;11月,应日本国玉野市市长山根敬则的邀请,参加日本“98玉野国际交流节”访问演出,表演舞蹈《捉螃蟹》《金孔雀》《拍手歌》《珠穆朗玛》等,圆满完成了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任务。2000年8月,少儿歌舞短话剧《贝贝的奇遇》在全国首届蒲公英奖评选中,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金奖、演出银奖。
进入21世纪以来,群众艺术馆的职能和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承办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三级馆”,内设艺术辅导部、理论调研部、文化经营部和办公室,在编干部职工34人。
2002—2004年,成功举办四届金秋文化艺术节;2004—2006年,组织三届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中国总决赛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以及2009年“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2010年“红歌唱响八里湖”演出活动。其中,2003年第二届金秋艺术节秧歌大赛、2004年元宵“群龙闹浔城”踩街巡游、2005年“魅力九江·风采2005”元宵大型灯会和焰火晚会等活动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市文化馆注重群众文化网络建设,创建校园、社区、部队和企业四大文化基地,从中选取群众文化活动有一定特点和优势、领导重视支持、有过合作基础的单位作为联系点,了解情况、沟通感情、互通信息,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先后建立柘林电力有限公司、昌河集团、九江化纤;浔阳区甘棠街道办事处六角石社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湖滨社区、庐山区五里街道办事处南湖小区社区、十里街道办事处十里铺社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师范、九江学院本部;解放军171医院、九江武警支队、海军后勤部武汉办事处等基础单位。
2010年5月,市政府启动“九江市文化馆”新馆(艺术中心)工程,在八里湖划地80亩,投资3.5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的高起点、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新馆大楼内有大剧院、多功能剧场、音乐美术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届时,新馆竣工投入使用,现馆址搬迁,但却不会冲淡浔城人对它的深情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