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条聊高考# 自从隋朝开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考试制度,就成了古代学子的高考。而且,由于古代是精英教育,能够参加科举的人是少之又少;而能考上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喜事”,一是久旱逢甘雨,二是他乡遇故知,三是洞房花烛夜,四是金榜题名时。其实,这“四大喜事”中,“金榜题名”才是关键。你想啊,有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不在话下,而且是“他乡处处遇故知”,所谓的“久旱逢甘雨”,也无所谓了,他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

金榜题名时
因此,人们对学子高考的祝福,也延续了上千年。很多文人,如诗仙李白,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大词人辛弃疾,都曾留下对学子高考的祝福。
1.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李白诗仙李白自己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参加科举,但他积极通过干谒的方式从政。对于身边可以参加科举的朋友,诗仙更是充满了祝福。这首《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就是他在送朋友参加科举时所作,可以说是祝福满满: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王许”,东晋名士王导和许询,前者是政治家,后者是文学家,都是名士。“回也贤”,《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
朋友啊,你是那么风度潇洒、才华出众。即使是东晋名士王导和许询,也要像孔子称赞颜回那样说一句,“回也贤”,这是因为你的品德高尚。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这是一句应景的烘托。一般来说,祝福人高考,那当然是用“初升的太阳”更为合适。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秋闱,而秋天的落日更为壮观。所以,诗仙选择了“秋山宜落日”,你就像秋日大山的夕阳一样绚丽多彩。而“秀水出寒烟”,隐喻前路虽有寒意(挑战),但秀水(才华)终将破雾而出。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折桂”,典出《晋书·郤诜传》,郤诜自称“桂林一枝”,后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雁沼”,化用“雁池”,汉代梁孝王建兔园,园中有雁池,文人常聚集于此。此处或指吴王(李祗)的府邸,暗示杜秀芝他日功成后重返此地。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最后一句,祝愿杜秀芝能高中科举,并约定功成后重回吴王门下相聚。意思就像现代人所说的,“希望你飞黄腾达后,还能记得我这位老朋友”。
2.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岑参古人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交通不发达,往往需要数月的旅行。因此,一个学子要参加“春闱”,往往在上一年的秋天就要出发。唐代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是在一个秋天,送朋友参加第二年的科举,写下了这首《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
青门百壶送韩侯,白云千里连嵩丘。
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
相对而言,岑参和朋友应该是更加知根知底,所以,他的祝福也更加实在,更加接地气。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这也是一句应景之笔。“槐叶苍苍”、“柳叶黄”和“天欲霜”,暗示着朋友远赴科举考试的前路艰难,一路上有着艰难险阻,一不小心,就可能一去不复返。
“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东归扇枕”,典出《晋书·王延传》,王延为孝敬父亲,夏日扇枕席,冬日温被褥。
这句又是接地气的勉励。你要时刻记住,家里有白发苍苍的老母在倚门眺望着远方的你。希望你能够科举高中后,功成名就,返乡尽孝。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桂枝”,科举及第称“折桂”。像你这样的才子,世上又有几个呢?明年的科举考试,你一定能够蟾宫折桂,一举高中。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3.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刘商相对而言,唐代诗人刘商的这首《送杨行元赴举》中的祝福诗句更适合现代人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现代人的表达方式非常直白,全然没有了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比如,过年祝福都是“恭喜发财”: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一个“惜别离”,一个“马行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千钧何处穿杨叶”,“穿杨叶”,化用成语“百步穿杨”,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千钧”,夸张强调难度,喻指科举考试竞争激烈。
虽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但你一定能够百步穿杨,一举高中。
“二月长安折桂枝”,“折桂枝”,典出《晋书·郤诜传》,以“桂林一枝”喻科举及第。
在明年二月的“春闱”考试中,你一定能够蟾宫折桂,科举及第。
一句,“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送给现代学子的高考祝福,也是非常合适的。
4. 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袁说友这首宋代诗人袁说友的《送聘儒侄秋试》,是对子侄的高考祝福,自然是充满了舐犊情深。但对于这首诗的理解,由于用典太多,稍微需要一些脑力:
八月灵槎万里秋,乘风得隽要遨头。
吾家连已跻儒级,汝业今宜济巨舟。
掘井莫令嗟九仞,善刀终自见全牛。
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

八月灵槎万里秋,乘风得隽要遨头
“八月灵槎万里秋,乘风得隽要遨头”,“灵槎”,传说中通往天河的仙筏(典出《博物志》),此处比喻科举如登天之路,需借“灵槎”乘风破浪。“得隽”,取得杰出成绩(“隽”通“俊”),指科举及第。“遨头”,宋代称太守为“遨头”,此处化用,暗指侄儿未来功成名就、领袖一方。
八月秋高气爽,你如乘灵槎奔赴万里科场,定要乘风而上,拔得头筹!
“吾家连已跻儒级,汝业今宜济巨舟”,“跻儒级”,家族中已连续有人通过科举入仕(“儒级”指儒生晋升的台阶)。“济巨舟”,化用《尚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喻侄儿当继承家业,成为栋梁。
我家族接连有人登科入仕,如今你更应担起重任,如巨舟渡川,光大门楣!
“掘井莫令嗟九仞,善刀终自见全牛”,“掘井九仞”,典出《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告诫侄儿求学不可半途而废。“善刀全牛”,化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喻掌握学问精髓后游刃有余。
挖井莫因差最后一仞而放弃,善用刀者终能洞察全牛——望你持之以恒,终悟学问真谛!
“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儒冠误身”,反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否定“读书无用论”。

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
莫信“儒冠误人”的谬论,真正有志者必能凭学识封侯拜相!
5. 持将五色笔,夺取锦标名,李梦阳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送人赴举》,更是锋芒毕露,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非常适合送给现代的高考人:
宝剑动连星,金鞍别马鸣。
持将五色笔,夺取锦标名。

宝剑动连星
“宝剑动连星”,以"宝剑"喻友人才华锋芒毕露,"连星"既指剑光如星光闪烁(《晋书》载张华观星斗牛间有剑气),又暗喻文光射斗(文才惊动星宿)。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也化用"剑气冲牛斗"典故,暗示友人怀不世之才,必能在科场大放异彩。
“持将五色笔”,“五色笔”典出《南史·江淹传》,梦郭璞赠五色笔而文思泉涌,后以"五色笔"喻超凡文才。
“夺取锦标名”,"锦标",源于唐卢肇及第诗"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成为科举夺魁的固定比喻。

持将五色笔,夺取锦标名
整首诗,“宝剑”、“连星”、“金鞍”、“五色笔”、“锦标名”,无不显示出年轻考子武力全开,气吞山河的气势。表达了年轻人那种睥睨天下,勇往直前,“封狼居胥”的精神。
6.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辛弃疾如果要评一首诗词,整首都是祝福性语言,而且符合现代人的思维逻辑。那么,非这首大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 其七 送廓之秋试》莫属。这首词,不但句句都是祝福,而且是现代人能看得懂的祝福: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整首词,就这第一句稍微难懂一些。主要是“白苧新袍”,白色苎麻新衣,宋代举子常着白袍应试,既点明廓之考生身份,又暗喻其品性高洁。而“春蚕食叶响回廊”,化用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以春蚕啃桑叶的沙沙声比喻考场答卷时的笔声,既赞友人才思敏捷,又暗含“蚕吐丝(思)”的巧思。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前一句,“禹门已准桃花浪”,当然化用的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后一句,“月殿先收桂子香”,则引用的是“蟾宫折桂”的典故。两句的意思都是祝福学子科举高中。
“鹏北海,凤朝阳”,“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喻廓之志向高远。“凤朝阳”,化用《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喻友人如凤鸣朝阳,才华耀世。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青云去”,意思是“平步青云”。

“鹏北海,凤朝阳
整首词,把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列举了一个遍。比如,“鲤鱼跃龙门”、“蟾宫折桂”、“大鹏展翅”、“丹凤朝阳”、“平步青云”。随便用一句,都能让高考学子们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