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董宇辉谈孩子学习:少讲大道理,多给选择权,才是有效沟通

提及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少家长都有过“苦口婆心却没人听”的无奈,而董宇辉关于学习沟通的观点,恰好点破了这份无奈背后的核心误

提及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少家长都有过“苦口婆心却没人听”的无奈,而董宇辉关于学习沟通的观点,恰好点破了这份无奈背后的核心误区——劝孩子好好学习,别总说遥远的大道理,要蹲下来用孩子的语言对话,给他们自主选择的余地。

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总习惯把“长远目标”挂在嘴边:“好好学,将来考个重点高中,再考上好大学,以后才能找份稳定的好工作”。可在孩子眼里,“好高中”“好大学”是模糊的概念,“好工作”更是遥远到无法想象的未来,这些话根本落不进心里,自然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当他们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孩子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想法:比起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作业、背课文,打工好像更轻松——不用面对堆积的习题,不用被老师和家长催促,还能自己赚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长的沟通方式没踩中孩子的认知节奏,用成人的视角讲未来,却没考虑到孩子只能看到当下的“轻松”与“辛苦”。

董宇辉提出的解决办法,其实藏在“换位思考”里:不用成人的逻辑去说服,而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沟通。比如不说“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可以换成“今天认真完成这篇课文,周末就能多半小时玩你喜欢的玩具”;不说“必须考上好高中”,可以换成“现在好好积累知识,以后你想做喜欢的事时,会有更多机会”。

更关键的是,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不是把“你必须好好学习”的指令丢过去,而是问一句“你想先写数学作业,还是先读语文课文?”“今天想多花十分钟复习,还是留到明天再补?”这种小小的选择权,能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要求”变成“主动安排学习”,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感,也能慢慢体会到“自己掌控事情”的成就感

反观很多家长常说的“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这句话看似充满期待,实则是把抽象的“出息”变成了孩子的压力。孩子既不知道“出息”具体是什么,也感受不到学习和自己的关联,只会觉得学习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事情。

说到底,引导孩子学习,从来不是“把道理说透”,而是“让孩子听懂”。像董宇辉说的那样,放下遥远的大道理,用孩子的语言搭起沟通的桥,给他们一点选择的空间,反而能让孩子慢慢愿意靠近学习,主动迈出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