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天霜降,专家提醒: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它,中老年一定要看

霜降一过,寒气袭人,血压就开始“不安分”了。这个季节,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

霜降一过,寒气袭人,血压就开始“不安分”了。这个季节,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稍有风吹草动,血压就跟着波动。

近期门诊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不少本来血压控制得不错的老人,突然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甚至摔倒、短暂意识丧失。追问细节,才发现问题出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饮食搭配”。

吃完降压药后,千万别碰甘草制品。

很多人不知道,甘草虽是常见中药材,但它的一个成分“甘草酸”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摄入过量会导致低钾血症、水钠潴留,进而引发血压波动、心律异常、肌肉无力等问题。

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同时服用某些类型的降压药,再吃甘草含量高的食物或药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影响降压效果,甚至诱发危险的并发症。

而霜降前后,是“润燥养肺”的传统时节,很多人喜欢炖梨加甘草、喝甘草茶、甚至服用含甘草的中成药来缓解咳嗽。这种保健习惯看似无害,实则对高血压患者极其不利。我们在临床上见到过这样一位患者:68岁女性,服用氢氯噻嗪控制高血压多年,血压一直稳定。

但入秋后开始咳嗽,她每天饮用含甘草的止咳糖浆,连续两周后突然出现四肢乏力、心悸,血压反而升高。抽血一查,血钾只有2.8毫摩尔/升(正常值最低为3.5),属于严重低钾。这就是甘草“偷钾”惹的祸。

为何甘草影响血压?背后机制不简单。

甘草中的甘草酸会抑制一种叫做“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型”的酶。这个酶正常情况下负责“灭活”体内的皮质醇,防止它去刺激矿物皮质激素受体。

如果这项功能被抑制了,我们体内的皮质醇就会“假装”成醛固酮,导致钠潴留、钾排出、水分增加,血容量升高,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和电解质紊乱。

这听上去有点拗口,打个比方:原本体内有个“防火墙”,能识别并限制皮质醇的“越权行为”,甘草酸就像关掉了这道防火墙,让皮质醇胡乱指挥,结果就是体液乱了套,血压也被带偏。

一项2021年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摄入高剂量甘草制品后72小时内,血压平均升高8-12毫米汞柱,且低钾发生率达到34%。这个比例绝不低,尤其是对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是一种隐形威胁。

如果你正在服用利尿类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甘草可能会干扰药效,甚至加重药物副作用。

不是所有甘草都显形,有些“隐身”的更可怕。

除了我们熟知的甘草片、甘草茶,还有很多中成药、保健品、甚至糖果、饮料中都含有甘草提取物。比如一些润喉糖、止咳糖浆、止泻药、甚至是某些加味汤料包中,甘草的名字被“藏”在成分表中,而消费者往往一无所知。

更要提醒的是,一些人喜欢自己煮中药,使用“自制中药包”来泡水喝,很多这类包里都含有甘草。连续摄入超过7天、剂量每日超过3克甘草干品,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症状不典型,易被误判。

低钾引发的症状并不总是剧烈的,有人只是轻微乏力、容易抽筋,有的人则表现为心跳不规律、情绪烦躁,甚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跌倒骨折。中老年人本身神经反应慢,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老了”“累了”,从而耽误治疗。

一项2023年中国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有15.6%曾因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导致血压控制不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误服含甘草成分的保健品。

甘草不是不能吃,但要有“边界感”。

甘草在中医中确实有很多功效,如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毒调和,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越多越好”。对于高血压、慢性肾病、心律失常患者,甘草属于“慎用”药材。特别是正在服用利尿剂、强心苷、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更要小心。

如果你实在需要使用含甘草的药物,应提前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哪些降压药,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千万不要自己看个说明书就上手,那不是保健,是冒险。

在这个季节,还要警惕“甘草+寒凉食物”的组合。有些人为了润燥、降火,会炖雪梨加甘草,但梨本身偏寒,甘草又可能滞气,两者相加,对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来说,可能引发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反而得不偿失。

中老年人秋冬调养,重点要稳,不要乱。

冷空气一来,血管收缩变剧烈,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自然就容易上去。这个时候,药物的稳定性、饮食的规律性、生活的节奏感,都比“进补”更重要。盲目进补不如合理搭配,乱吃保健品不如精准用药。

如果你已经在吃降压药,建议做到下面三点:

1. 远离含甘草的非必要药物和食品,尤其是止咳糖浆、润喉糖、保健茶等,尽量选择成分清晰、甘草含量低的替代品;

2. 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钾离子含量。每3个月抽一次血,尤其是服用利尿剂者;

3. 饮食中增加天然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菜、南瓜、红薯、冬笋等,帮助维持体内钾水平平衡,但有肾病患者需遵医嘱。

健康的细节,往往藏在被忽略的小事中。说到底,降压药不是“万能盾牌”,它需要你在生活中帮它一把,而不是和它“对着干”。服药之后还去喝甘草茶,就像刚打完灭火器又点了一把火,效果立刻归零。

我们不是要妖魔化甘草,它确有药用价值。但就像任何药材一样,它需要辨证使用、科学管理。尤其在这个气温骤降、血压飙升的时节,“吃完降压药别碰甘草”,这不是一句口头提醒,而是很多患者用真实经历换来的教训。

医学的温度,不在于吓唬人,而在于提醒你少走弯路。秋冬养生的真正智慧,不是把厨房变成药房,而是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暖,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比起进补,更重要的是“稳住”。

霜降到了,寒意渐浓。愿你的血压稳如老钟表,生活如霜叶般沉静清透。别让一口甘草茶,毁了你几年的降压努力。

参考文献:[1]韩旭,赵志刚.甘草酸类药物致低钾血症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3,48(02):432-436.[2]王磊,李静.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与常见中药的相互作用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10):980-984.[3]刘悦.老年高血压患者血钾水平异常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15-219.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