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十首豪迈秋日诗词:扫尽萧瑟,伴君秋日无烦忧

风过林梢,带走最后一缕夏的燥热,枝头的叶片染上金黄,踩着满地落叶行走,清脆的声响里,秋便悄然铺展开来。两千多年前,宋玉曾

风过林梢,带走最后一缕夏的燥热,枝头的叶片染上金黄,踩着满地落叶行走,清脆的声响里,秋便悄然铺展开来。两千多年前,宋玉曾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让秋染上萧瑟的底色;可总有诗人越过草木摇落的惆怅,在秋日的晴空、江天、霜叶间,写下满纸豪迈 —— 或是鹤排云上的诗情,或是战地黄花的芬芳,或是倚马挥毫的畅快,让秋成为藏着无限壮阔的季节。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贞元末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朗州,秋日里见世人皆叹秋之萧瑟,他却生出别样心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将秋与寂寥绑定,可他偏说秋日远胜春日的繁盛。澄澈晴空下,一只白鹤冲破云层扶摇直上,那昂扬的姿态瞬间引动诗情,随鹤一同飞上云霄。彼时的他虽身处贬谪之地,却未被境遇消磨意气,反而在秋日的壮阔中寻得精神的突围,用 “秋日胜春朝” 的呐喊,打破了千年悲秋的传统,字里行间满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豪迈。

《在军登城楼》

唐・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光宅元年,骆宾王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深秋时节,他登上广陵城楼,眺望战场景象。城楼上寒风凛冽,带着肃杀的威严;江水中水汽弥漫,透着刺骨的寒凉。可这秋日的清冷,并未让他心生畏惧,反而更坚定了平叛的决心。他望着江水自问:“平定叛乱、身着戎衣凯旋的那一天,何时才能到来?” 答案早已在心中 —— 待收复失地,定要载歌载舞进入长安,让天下重归太平。全词没有丝毫悲秋之意,唯有将士的壮志与对胜利的笃定,在秋日的江风里愈发激昂。

《西湖杂咏・秋》

元・薛昂夫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

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

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元代中后期,薛昂夫漫游西湖,秋日的湖光山色让他沉醉。稀疏的树林间红叶点缀,即将凋谢的芙蓉花仍留着最后一抹艳色,天然构成一幅秋日屏风,美得不加修饰。晚霞半遮天际,夕阳斜照山间,山腰处忽然露出一座闲适的亭榭,为这幅秋景添了几分灵动。他急忙吩咐画船放缓行速,不愿错过这美景 —— 歌声不必唱到尽头,留几分余韵;诗作要乘兴而写,任灵感流淌。在他笔下,秋日没有凋零的伤感,只有让人驻足流连的景致,那份对秋景的喜爱与洒脱,让寻常秋日也变得豪迈起来。

《咏秋江》

宋・林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终生不仕不娶,秋日里漫步江边,见江景如画,遂作此诗。苍茫的沙滩上,鹭鸶正安然入眠,江面平静无波,倒映着碧蓝的天空,水天相接,澄澈得让人忘忧。他最爱的是雨后的芦花,被雨水洗去尘埃,愈发洁白素雅;江面上忽然升起一缕炊烟,那是渔船正在准备晚餐,烟火气与自然景致相融,透着别样的宁静与闲适。这份对秋日江景的细致描摹,没有悲戚,只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在宁静中藏着一份不被世俗打扰的豪迈。

《酬刘柴桑》

魏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友人刘柴桑前来拜访,秋日的田园景致让他生出及时行乐的念头。居住在偏僻之地,少有人往来,时常忘记四季的更替,直到门前落满树叶,才恍然发觉已是秋天。北窗下新种的葵花长得繁茂,南田里的稻穗饱满,一派丰收的景象。他忽然想到,此刻若不享受这田园乐趣,谁知道明年是否还能有这般光景?于是便吩咐妻子带上孩童,选一个好日子登高远游,尽情享受秋日的美好。这份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秋日成为充满生机与乐趣的季节,洒脱中透着豪迈。

《风流子・秋郊即事》

清・纳兰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塞外,秋日郊野的萧瑟景象触发了他的思绪。重阳过后,平原上草木枯萎,黄叶在风中簌簌作响,想起春日里骑着骏马,在落花时节遇见佳人、听闻箫声的美好,再看如今旷野上烧痕残留、霜打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弥漫,皂雕在高远的天空翱翔,更显天地辽阔。他忽然顿悟: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莫等两鬓斑白才追悔莫及。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如换上短衣去射虎,到西郊沽酒畅饮,在夕阳下倚马挥毫,快意人生。这份从萧瑟中提炼出的豁达,让秋日的郊野成为释放情怀的天地,尽显豪迈之气。

《秋日偶成》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晚年居洛阳,潜心治学,秋日里的闲适生活让他心境平和。日子闲散时,做什么都从容不迫,清晨醒来,东窗已被阳光染得通红。静下心来观察万物,都能从中获得自在的乐趣,对四季美景的喜爱,与人并无不同。他的思想贯通天地万物,能融入风云变幻之中,不为外界境遇所困。无论身处富贵还是贫穷,都能保持本心,不被外物诱惑,这样的男子,才称得上真正的豪雄。在他笔下,秋日没有悲戚,只有内心的澄澈与豁达,这份精神上的豪迈,远比外在的壮阔更动人。

《三堂东湖作》

唐・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韦庄晚年寓居东湖,秋日的东湖夜景让他诗兴大发。满塘秋水碧绿澄澈,十亩菱花在傍晚的余晖中,像一面清亮的镜子。新桥倒映在水中,随着波光晃动,宛如彩虹横跨湖面;岸边芳草如茵,鵁鶄在草丛中安然入睡。夜晚,明月落入湖中,如同玉璧沉水;四周的山峰倒映在湖里,随着波浪起伏,像一朵朵盛开的秋莲。最能撩动诗兴的,是黄昏时分烟雨迷蒙中,那响彻湖面的蛙声,热闹而不喧嚣,为秋日增添了无限生机。全词将秋日东湖的景致写得灵动鲜活,没有丝毫萧瑟,唯有对自然的热爱与诗兴的勃发。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 年重阳节,毛泽东率领红军在闽西开展革命斗争,秋日的战地风光让他心生感慨。人生短暂,岁月易逝,可苍天却永远不老,重阳节每年都会到来。今年的重阳节,战地的菊花格外芬芳,那是革命胜利的象征,是战士们斗志的体现。一年一度的秋风强劲,虽不像春光那样明媚,却比春光更壮阔 —— 广阔的江天之上,万里霜华铺展,尽显天地的辽阔与豪迈。这首词没有悲秋之意,只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秋日的壮阔中,尽显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登高望远,秋日的萧瑟景象触发了他的身世感慨,却也让他写出了千古豪迈之作。风急天高,猿猴的啼声悲凉;江渚清寂,白沙之上鸟儿盘旋飞舞。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落下,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天地的壮阔与时光的流逝在这一刻交织。他一生漂泊,常年在秋日作客他乡,如今年老多病,独自登台,虽有 “艰难苦恨”,虽已 “繁霜鬓”,却从未被苦难压垮。那 “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壮阔,藏着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理想的坚守,在悲秋的基调中,透出一股不屈不挠的豪迈,成为秋日诗词中的经典。

秋日的风,吹走了夏的浮躁,却吹来了天地的辽阔;秋日的叶,虽有凋零,却藏着来年的希望。这些豪迈的秋日诗词,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它们扫尽了秋日的萧瑟,让我们看见,秋不仅有草木摇落的惆怅,更有晴空万里的壮阔、战地黄花的芬芳、倚马挥毫的畅快。愿这些诗词能伴你走过秋日,在微凉的风里,寻得一份从容与豁达,无烦无忧,尽享秋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