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收到刑事拘留通知书别慌!这 4 个信息一定要看清,关系取保候审

家属接到“亲人被拘留”的消息时,往往会慌了手脚,而后续能否高效帮亲人争取权益,关键第一步就是“读懂刑事拘留通知书”。这份

家属接到“亲人被拘留”的消息时,往往会慌了手脚,而后续能否高效帮亲人争取权益,关键第一步就是“读懂刑事拘留通知书”。这份文书上藏着案件的核心信息,直接关系到“能否申请取保候审”“该往哪个看守所送衣物”“案件由谁负责”,下面帮家属拆解“必看的4个信息”,以及后续该做的事。

一、必看信息1:被拘留地点——确定“送物、寄信”的目标

拘留通知书上会明确写清“被拘留人羁押在XX看守所”(如“北京市朝阳区看守所”“杭州市余杭区看守所”),这个信息是家属后续行动的“基础坐标”,千万别忽略:

送生活物资:若天气转凉(如秋冬季节),可按看守所规定,准备厚衣服、厚袜子(建议选长筒厚袜,很多看守所内值班时需要保暖,且衣物不能有金属拉链、绳子、口袋等违禁设计),通过看守所接待处登记寄送;

了解基本规则:知道看守所名称后,可通过百度搜索该看守所的“家属须知”(如“每周几可以送物”“能否寄信”),或拨打看守所公开电话咨询,避免跑空;

后续会见、寄信:无论是未来委托律师会见,还是家属寄信,都需要明确看守所名称,尤其是部分城市有多个看守所(如“上海有10个看守所”),写错一个字都可能导致物资、信件无法送达。

二、必看信息2:被拘留时间——掌握“申请取保候审”的关键节点

通知书上的“拘留日期”(如“2024年X月X日”)是“取保黄金期”的计算起点,家属需牢记3个关键时间窗口,错过可能影响后续结果:

3天内:警方初步审查期

拘留后3天内,警方会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若认为“情节较轻、无社会危险性”,可能主动为被拘留人办理取保候审;若3天内未取保,会进入下一阶段。

7天/ 14天:延长审查期

若案件复杂(如多人作案、跨区域作案),警方可申请延长审查期至7天或14天(普通案件7天,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案件14天),这期间家属可委托律师提交《取保候审申请书》,争取取保机会。

30天:最长拘留期,决定是否逮捕

若30天内被拘留人仍未释放,大概率是警方已向检察院申请“逮捕”——检察院会在7天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若批准逮捕,意味着案件情节较严重,后续被判刑的概率较高;若不批准逮捕,警方会变更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释放被拘留人。

简单说:拘留时间决定了“取保的黄金期”,家属需在30天内重点跟进,尤其是14天内委托律师介入,成功率更高。

三、必看信息3:涉嫌罪名——初步了解案件性质,避免过度恐慌

通知书上会写明“涉嫌XX罪”(如“涉嫌盗窃罪”“涉嫌诈骗罪”),家属可通过这个信息初步判断案件严重程度,但需注意2个关键点,别盲目恐慌:

罪名可能变更:警方在拘留阶段认定的罪名,可能与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判决的罪名不一致(如初期定“诈骗罪”,后期因证据变化改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初期罪名仅为“初步认定”,不用直接等同于“最终结果”;

罪名反映案件核心:不同罪名的量刑标准不同(如“盗窃罪”数额较大的量刑是3年以下,“抢劫罪”起刑就是3年以上),家属可通过查询《刑法》相关条款,初步了解案件的“大致严重程度”,但具体仍需律师结合案情分析。

建议家属:看到罪名后,先冷静查询法律条文,再找专业刑事律师咨询,别轻信“网上说这个罪一定重判”的传言,避免因信息差陷入焦虑。

四、必看信息4:公章单位——明确“办案机关”,方便后续沟通

通知书末尾的公章会注明“XX公安局”(如“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这个“办案机关”是后续对接案件的关键:

联系办案人员:若需了解案件进展(如“是否已提请逮捕”“能否送物资”),可拨打办案机关的公开电话,找负责案件的民警咨询(需提供被拘留人姓名、身份证号);

律师对接关键:律师介入后,需向该办案机关提交委托手续、查阅案件材料(拘留阶段可查阅“拘留证”“逮捕证”等程序性文书),公章单位错误会导致律师无法正常对接。

注意:若公章是“XX看守所”,而非“公安局”,需进一步确认办案机关(可通过看守所咨询),避免后续沟通找错单位。

五、收到通知书后,家属还能做什么?2件事别忽略

委托律师前,先寄一封信

拘留阶段家属无法会见,只能通过律师会见,但律师介入需要时间。此时家属可尝试给被拘留人寄信(少数看守所不收信,可先寄一封挂号信试水),内容不用复杂,只需告知“家里一切安好,已在找律师,你别担心,配合调查就好”,避免他因“联系不上家人”产生焦虑。

寄信很方便:打开微信关注“诚心家信”公众号,在线书写信件、上传家人照片(如孩子的涂鸦、家里的风景),平台会审核内容合规性,当天打印寄出,不用跑邮局。很多被拘留人收到信后,情绪会明显稳定,更配合后续调查。

送物资时,严格遵守看守所规定

送衣服、袜子时,确保无金属配件(拉链、纽扣、别针)、无绳子、无口袋,最好是纯色纯棉衣物;部分看守所不允许送食物、药品,可提前电话确认;存钱时,通过看守所指定渠道(现场存钱、线上转账),每月金额控制在500元以内(多数看守所限额),避免过多导致被拘留人被同改惦记。

收到刑事拘留通知书,不等于“案件已定性”,反而意味着“争取权益的开始”。家属只要读懂这4个关键信息,冷静委托律师,适时寄信传递关心,就能最大程度帮被拘留人争取有利结果。记住:慌乱解决不了问题,理性行动才是对亲人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