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6 月 21 日,天津老传统饭店二楼,一场简朴却满溢温情的生日宴正在进行。著名书法家张建华先生身着红色体恤衫,看着围坐在圆桌旁的弟子李学智、马弘刚、王贵来,以及手机屏幕里的张卉雨,眼角不自觉染上笑意。

“师父,这杯酒敬您!” 李学智率先起身,酒杯端得齐眉,“这些年跟着您学书法,最深的感触就是‘字如其人’。您总说楷书要写得横平竖直,做人更得堂堂正正。今天祝您福寿安康,也愿师母笑口常开!” 说罢,他朗朗诵出:

墨池勤汲数十秋,授业传薪志未休。
笔底千钧藏正气,胸中万卷育风流。
谆谆教诲铭心骨,浩浩师恩润九州。
愿借南山松鹤寿,长随大道写春秋。


马弘刚举杯说到:“师父,我常把您说的‘先守规矩,再谈创新’挂在嘴边。您看,这几年我临《颜勤礼碑》,总算能写出几分筋骨了!祝您艺术之树常青,带着我们这些弟子继续在书法路走的更远!” 随即吟道:
祝师寿津门聚首贺华年,犹记严师训诫绵。
铁画银钩传古意,丹心热血铸新篇。
书从规矩方得韵,人守良知始近贤。
愿效青竹承雨露,扎根沃土向云天。



王贵来语气温润:“师父,您带我看华盛寺的碑林研学的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您指着各个书法名家提款的的石碑说‘每道裂纹都是岁月的批注’,让我明白书法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文化的传承。如今我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组织书法活动时,总想着把您讲的‘以书载道’传递给更多人。祝您福如东海,也愿师母安康顺遂!” 接着,他轻声念出:
贺师诞碑影书香岁月稠,恩师教诲引行舟。
临池悟得千秋韵,立世修成百代谋。
隶意汉魂凝笔底,楷风唐骨刻心头。
今朝共祝南山寿,墨海扬帆再续游。

手机里,张卉雨高兴说:“师父,师母,没能到现场实在遗憾。但您教我的‘书法要写进人心坎里’,我一直记着。在招生时给学生讲书法,我都会举您创作《劝学篇》时反复推敲三个月的例子。您常说‘艺术没有捷径’,这句话支撑我熬过无数个临帖的深夜。祝您们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 她的声音透过电波,带着几分哽咽:
遥祝师寿相隔千里念师情,视频遥祝寿康宁。
墨痕点点传薪火,教诲声声启智明。
书道岂无寒夜苦,艺途自有赤心诚。
愿随师步追明月,笔落山河万里行。










蛋糕分食后,张建华先生放下餐盘,神色转为郑重的说:“你们四人,性格、岗位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必须铭记 —— 先做人,后写字。“《中国书法批评史》你们读了多少遍?” 他突然发问,目光扫过众人,“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感慨,更是书法传承的使命。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悲愤之情化作笔下狂草,字里行间皆是气节。我的字,比起他们差得远,但我始终在琢磨 —— 如何让传统书法在当代生根?
“临帖是必经之路,但不能死临。最后送你们一句话 —— 书法是一生的修行。” 张建华先生提到“守正创新” 四字,“守的是文化之正,创的是时代之新。明年今日,我要听你们讲讲,这一年如何把书法融入生活、工作。”
暮色渐浓,这场生日宴在书法的墨香与师徒的笑谈中落下帷幕。但张建华先生的教诲,如同海河之水,将在弟子们的生命中,奔涌不息。
作者:王贵来
2025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