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英才:从蜀地书生到朝堂直臣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的一个书香世家,虞允文降生。父亲虞祺曾官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以清廉正直闻名,家中藏书千卷,虞允文自幼便在经史典籍中成长。他天资聪颖,四岁能诵《论语》,七岁可作短文,十一岁时随父亲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北宋末年民间的疾苦,心中早早埋下 “以天下为己任” 的种子。
宣和六年(1124 年),二十四岁的虞允文参加科举,本已考中进士,却因当时权相王黼把持朝政,嫌其 “文风刚直,不合时宜”,将他的名次压后。直到靖康元年(1126 年),宋钦宗即位后重新复核考卷,才发现虞允文的才学,将他正式授予彭州通判之职。可此时的北宋已风雨飘摇,金军大举南侵的消息不断传来,虞允文尚未赴任,便听闻汴京沦陷、“靖康之耻” 的噩耗。他悲愤交加,在老家仁寿召集乡邻,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义军,准备北上抗金,却因南宋朝廷初建、政令不通,最终只能作罢。
建炎年间,虞允文辗转赴任多地,从彭州通判到黎州知州,每到一处,他都以民生为重。在黎州时,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因土地纠纷时常冲突,前任知州多以武力镇压,反而激化矛盾。虞允文到任后,亲自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与部落首领促膝长谈,不仅划定了公平的土地界限,还开设 “互市”,让汉藏百姓互通有无。不到一年,黎州便从 “兵戈不断” 变为 “商旅往来”,百姓为他立碑纪念,称其 “虞公一来,黎民安在”。
绍兴十五年(1145 年),虞允文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秘书丞。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主和派气焰嚣张,许多官员为求自保,对秦桧的专权视而不见。虞允文却毫不畏惧,多次在朝堂上弹劾秦桧的亲信 —— 时任户部侍郎的李椿年,指责其 “推行经界法时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秦桧得知后,将虞允文贬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可虞允文虽遭贬谪,却始终坚守本心,在任上依然整顿吏治、减免赋税,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秦桧病逝,宋高宗逐渐起用主战派官员,虞允文才得以重返朝堂,任礼部侍郎。此时的他,已从一名地方官员成长为熟悉民生、敢于直言的朝堂重臣,而南宋面临的危局,也即将让他迎来人生中最关键的考验。
采石惊变:文官统兵的生死决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 “绍兴和议”,率领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侵,其中东路军十五万人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直指长江下游的采石矶,意图渡过长江,一举灭亡南宋。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一片恐慌 —— 负责长江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是个贪生怕死之辈,金军还未到,便已弃城而逃,导致长江防线门户大开,两万余宋军群龙无首,在采石矶一带溃散奔逃。
此时,虞允文正以 “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 的身份,前往采石矶慰问军队。当他抵达采石矶时,看到的是满地狼藉的军营、面带惶恐的士兵,以及江面上隐约可见的金军战船。随行的官员劝他:“大人是文官,领兵非您职责,不如先退回建康,等待朝廷派主帅前来。” 虞允文却摇头道:“我若退走,这些士兵便会彻底溃散,长江防线一破,江南百姓都要遭金兵屠戮。今日之事,虽非我职责,却已是我使命。”
当天下午,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营帐中召集将领开会。起初,将领们见来的是个文官,大多面露轻视,有人甚至直言:“大人不懂兵法,还是不要瞎指挥,免得误了大事。” 虞允文没有动怒,而是拿出事先绘制的长江防务图,指着图中采石矶的地形说:“采石矶江面狭窄,金军战船虽多,却无法展开阵型;我军虽兵力少,但有快船优势,若能以火攻之,必能破敌。” 接着,他又宣布了奖惩制度:“凡奋勇杀敌者,赏银五十两;若临阵脱逃,立斩不赦。” 将领们见他胸有成竹,又感其忠义,纷纷抱拳应诺:“愿听大人调遣!”
次日清晨,完颜亮率领金军战船数百艘,从杨林河口出发,向采石矶发起猛攻。金军士兵手持盾牌,站在船头上,高声呐喊,气势汹汹。宋军士兵起初还有些胆怯,虞允文亲自站在江边的高台上,手持红旗,指挥战船出击。他命部分快船装满柴草、油脂,冲向金军战船,同时让弓箭手在岸边列队,向金军射箭。当金军战船靠近时,宋军快船突然点火,火船顺着江风冲向金军船队,瞬间燃起熊熊大火。金军战船多为木质,一旦着火便难以扑救,江面上顿时火光冲天,金军士兵惨叫连连。
完颜亮见前锋受挫,亲自率领中军战船前来增援。虞允文早已料到这一招,他命副将时俊率领一支精锐宋军,乘坐快船绕到金军船队后方,发起突袭。时俊手持长枪,率先跳上金军战船,大喊:“今日不破金军,誓不生还!” 宋军士兵见状,也纷纷奋勇杀敌。金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许多士兵跳江逃生,却被江水淹死。激战至傍晚,金军损失战船三百余艘,士兵死伤数万,完颜亮被迫率领残部撤退。
采石矶之战,虞允文以两万宋军大败十五万金军,不仅保住了长江防线,更打破了完颜亮 “三个月灭亡南宋” 的美梦,为南宋赢得了喘息之机。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大喜过望,亲自下旨褒奖虞允文:“允文以文官之身,却有将帅之才,临危不乱,大破金军,真乃我大宋之幸!” 随后,宋高宗任命虞允文为川陕宣抚使,让他负责西北的抗金防务。
川陕经略:筑牢西北的抗金屏障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虞允文抵达川陕地区。当时的川陕,虽有吴璘等将领驻守,但经过多年战乱,军队战斗力薄弱,粮草短缺,百姓生活困苦。虞允文到任后,首先着手整顿军队:他淘汰了老弱残兵,选拔年轻力壮的士兵进行严格训练,还从当地招募善于骑射的猎户,组建了一支 “弩手队”;同时,他严惩了克扣军饷的将领,将朝廷拨下的粮草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士兵们的士气很快便得到了提升。
在防御工事方面,虞允文对川陕的关隘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他亲自勘察地形,在和尚原、仙人关等战略要地增设了烽火台和堡垒,还在山谷中设置了陷阱和障碍物,以抵御金军的骑兵。为了解决粮草问题,虞允文推行 “军屯制度”,组织士兵在空闲的土地上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他还鼓励百姓参与军屯,规定 “凡参与军屯的百姓,可免三年赋税”。不到两年,川陕地区的军屯便收获粮食数十万石,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当时,金国在川陕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时常派兵骚扰南宋边境。虞允文采取 “以守为攻” 的策略,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另一方面主动出击,打击金军的有生力量。隆兴元年(1163 年),金军将领完颜杲率领三万大军进攻商州(今陕西商州),虞允文命吴璘率领宋军迎击。吴璘按照虞允文制定的战术,先以 “弩手队” 射杀金军的前锋骑兵,再派步兵从两侧夹击金军。金军大败,完颜杲率领残部狼狈逃窜,宋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
虞允文在川陕的经略,不仅筑牢了南宋的西北屏障,还为后续的抗金斗争奠定了基础。他在川陕期间,还十分重视民生,修复了因战乱受损的水利工程,减免了百姓的苛捐杂税,川陕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虞允文,在成都、汉中等地为他修建了生祠,每逢节日,百姓都会前往祭拜。
隆兴新政:力推改革的治国贤相
隆兴二年(1164 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此时的南宋,虽然在采石矶之战后暂时摆脱了亡国危机,但内部问题依然严重: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赋税沉重;军队战斗力虽有提升,但缺乏统一指挥。宋孝宗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任命虞允文为宰相,让他主持改革,史称 “隆兴新政”。
在政治改革方面,虞允文首先整顿吏治。他废除了 “恩荫制度” 中的不合理部分,规定 “凡官员子弟需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入仕,不得仅凭父辈的功绩直接做官”;同时,他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设立 “考课法”,每年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晋升,不合格者降职或罢免。为了打击贪污腐败,虞允文还任命了一批正直的官员担任御史,负责弹劾贪官污吏。在他的推动下,南宋的吏治逐渐清明,许多贪污腐败的官员被绳之以法。
在财政改革方面,虞允文采取了 “节流开源” 的措施。“节流” 方面,他精简了官僚机构,裁撤了多余的官员和冗余的部门,减少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开源” 方面,他改革了赋税制度,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同时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在临安、建康等城市设立 “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经过几年的改革,南宋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库中的存银从不足百万两增加到了五百万两。
在军事改革方面,虞允文继续加强军队建设。他统一了军队的编制,将南宋的军队分为 “禁军” 和 “厢军”,禁军负责保卫京城和边疆,厢军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规定 “禁军每月需进行三次大规模训练,厢军每月需进行两次训练”,并定期对军队的战斗力进行考核。为了提高士兵的积极性,虞允文还提高了士兵的俸禄,规定 “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士兵,可获得丰厚的赏赐,还可晋升官职”。
虞允文的 “隆兴新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虞允文的改革 “过于激进,动摇了祖宗之法”,纷纷向宋孝宗上书弹劾虞允文。宋孝宗虽然支持虞允文的改革,但在保守派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对改革措施进行一些调整。虞允文深知改革的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推行改革,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壮志未酬:晚年的坚守与遗憾
乾道六年(1170 年),虞允文因积劳成疾,向宋孝宗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孝宗不同意,反而任命他为四川宣抚使,让他再次前往川陕地区,主持西北的抗金事务。此时的虞允文已年近七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他对家人说:“川陕是国家的西北门户,若川陕失守,南宋便危在旦夕。我虽年老,但只要还有一口气,便要为国家守住这道门户。”
虞允文抵达川陕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离开时更加复杂。金国在川陕边境增派了大量兵力,还与西夏暗中勾结,意图共同进攻南宋。虞允文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继续修缮关隘、训练军队;另一方面,他派人前往西夏,与西夏统治者谈判,晓以利害,最终说服西夏与南宋结盟,共同对抗金国。
乾道八年(1172 年),金军将领完颜襄率领五万大军进攻川陕边境的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虞允文亲自率领宋军前往迎击。当时的虞允文已身患重病,连骑马都十分困难,但他依然坚持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宋军士兵见主帅如此英勇,纷纷奋勇杀敌,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激战数日,宋军最终击退了金军,保住了大散关。
然而,这次战斗也耗尽了虞允文最后的精力。乾道九年(1173 年),虞允文在川陕宣抚使任上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临终前,他还在嘱咐身边的将领:“要坚守川陕,不可放松警惕,若有机会,一定要收复中原,为国家报仇雪恨。”
虞允文病逝的消息传到临安,宋孝宗悲痛欲绝,他下令辍朝三日,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谥号 “忠肃”,还亲自为虞允文题写墓碑 “中兴贤相之碑”。虞允文的遗体被运回他的故乡仁寿安葬,沿途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哭声震天。
历史回响:文官武将的精神丰碑
虞允文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是担当的一生。他以文官之身,却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指挥军队大败金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他以宰相之职,力推改革,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在军事史上,虞允文的采石矶之战被誉为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他在战斗中展现出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指挥才能,以及善于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术的智慧,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清代的林则徐等,都曾研究过采石矶之战的战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斗争中。
在政治史上,虞允文的 “隆兴新政” 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他的改革思想和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整顿吏治、改革财政、加强军事的做法,为南宋后期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他坚持主战、反对妥协的立场,也成为后世主战派官员的精神动力。
在文化史上,虞允文的故事被广泛流传,成为文学、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元代的杂剧《虞允文采石破金》、明代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代的评书《说岳全传》等,都以虞允文的生平为蓝本,生动展现了他的忠义之举和英雄事迹。现代的影视剧《虞允文》《采石矶之战》等,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虞允文的事迹,传承了他的精神。
如今,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依然保存着虞允文当年指挥作战的遗址,遗址内矗立着虞允文的雕像,雕像上刻着 “宋太傅虞忠肃公允文” 九个大字;在四川仁寿的虞允文故居,当地政府修建了 “虞允文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虞允文的奏折、书信(复制品)以及历代纪念他的诗文碑刻,成为弘扬虞允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虞允文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在新时代,虞允文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如采石矶头那尊历经风雨的虞允文雕像,他手持马鞭,目光坚定地望着长江,仿佛在告诉世人:只要有担当、有智慧,即便身处危局,也能逆转乾坤,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