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关于“AI 泡沫论”就总会被谈及,正如当年对“互联网泡沫”讨论一样。在这场看似狂热的AI浪潮中,该如何看待AI如今的发展?
前不久,Atreides Management管理合伙人加文·贝克(Gavin Baker)在a16z最新的深度访谈中,给出了他的判断:我们正站在一场比互联网时代更波澜壮阔的产业革命起点,而非泡沫破灭的前夜。

历史从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将当前AI热潮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类比,看似有理,实则忽略了最根本的差异:这一次,需求跑在了供给前面。
“暗光纤”与“无暗GPU”的天壤之别
加文·贝克直言: “我认为,我们今天并未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之中。”
回顾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暗光纤”——97%已铺设的光纤处于闲置状态,基础设施严重超前于实际需求。
而今天的AI领域,情况恰恰相反:根本不存在“闲置的GPU”。
谷歌的最新数据令人震撼:其处理的token数量在短短17个月内激增150倍,这种指数级增长需要实实在在的算力支撑。美国未来五年计划新增3-4万亿美元数据中心投资,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州际公路系统40年建设的通胀调整后总和。
估值理性背后的增长确定性
估值水平更能说明问题。2000年泡沫顶峰时期,思科市盈率高达150-180倍,而当今AI硬件核心提供商英伟达的市盈率仅在40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大型GPU采购方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在大幅增加资本支出后,反而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一分投入都在创造真实价值。
巨头们的“生死赌局”
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初创公司依赖风险投资不同,本轮AI基础设施的投入主体是全球顶级科技公司。这些巨头每年坐拥约300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上躺着5000亿美元现金储备,完全有能力支撑这场算力竞赛
正如拉里・佩奇的内部表态:“我宁愿公司破产,也绝不能输掉这场竞赛。”对谷歌、Meta 等巨头而言,AI 不是选择,而是生死战。
算力对决:英伟达VS谷歌TPU,万亿市场的终极博弈AI 时代的核心战场在算力,而英伟达最大的对手其实并不是其他芯片公司,而是谷歌。而这场战争终局或许会走向:英伟达与谷歌TPU的双峰对决。
英伟达:从芯片厂商到算力帝国的蜕变
今天的英伟达,早已不是单纯的半导体公司。凭借CUDA生态建立的软件壁垒,它完成了第一次蜕变;通过机架级解决方案,它实现了第二次进化;如今依托在网络架构和互联技术的深耕,英伟达已具备提供数据中心级整体服务的能力。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战略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通过投资OpenAI、xAI等初创公司绑定核心客户;通过Blackwell架构提升芯片性能;通过NVLink与InfiniBand/以太网的混合互联方案,构建数据中心的“算力神经网络”。
但其“商业帝国”的软肋同样存在:前沿AI实验室中,谷歌、Anthropic等已开始大规模采用自研或替代芯片。
加文·贝克访谈中指出,英伟达需要三个关键平衡变量:Meta在开源领域的加速追赶、美国本土新开源力量的崛起,或与中国AI发展达成某种程度的缓和。
谷歌TPU:隐藏的算力王者
英伟达最危险的对手,不是AMD,也不是博通,而是手握TPU芯片的谷歌。
作为模型训练的核心替代选项,TPU在推理场景中甚至具备比较优势。而谷歌的生态优势让其竞争力如虎添翼——DeepMind的技术积累、Gemini模型的持续迭代,加上谷歌搜索带来的海量数据,形成了“芯片+模型+数据+分发”的完美闭环。
过去两三个月,谷歌AI业务已抢占15%-20%的流量份额,若计入搜索生成体验(SGE),其实际流量已超过OpenAI或Anthropic。
更重要的是,这些业务都运行在自家TPU上,形成了算力需求与供给的内部循环。
市场传言谷歌可能对外销售TPU,这将是改变战局的关键变量。一旦TPU开放供应,将直接冲击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对那些算力成本敏感、需要差异化解决方案的客户。
商业重构:“低毛利率”革命与“为结果付费” 将成新主流AI 不仅在重构算力格局,更在颠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从毛利率的认知革命到商业模式的本质转变,AI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有价值的公司”。
低毛利率或许是高增长的信号
传统SaaS公司以80%-90%的高毛利率为傲,但AI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其毛利率结构必然更低。由于规模定律和“苦涩教训”的存在,AI是典型的计算密集型业务,算力成本占比极高。
但有趣的是,在AI领域,低毛利率反而可能是“荣誉勋章”。加文·贝克指出:“低毛利率往往意味着产品被用户真实、大量地使用——每一次交互都需要消耗算力,每一分营收都对应着实实在在的价值交付。”
现有SaaS公司的生死抉择
成熟SaaS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盈利的现金牛业务,这让它们有能力支撑新AI产品在初期实现收支平衡。但遗憾的是,多数SaaS公司仍固守高毛利思维,害怕毛利率下降影响股价,错失了AI转型的黄金窗口期。
Figma的案例极具启发意义:为推广AI工具,Figma主动宣布毛利率将下降。初期虽引发投资者疑问,但在解释清楚“低毛利背后的真实使用增长”后,市场反而给予了积极反馈。
加文·贝克对此表示困惑:“为什么没有上市的编码公司去和Cursor竞争?”Cursor已处理万亿级代码Token,形成了数据壁垒,而现有SaaS公司本可凭借用户基础和现金储备抢占先机。
“为结果付费”的商业革命
AI 的发展正在推动商业模式从“按使用付费”向“为结果付费”演进。
这种转变的核心逻辑是:AI 能够精准衡量价值创造的结果,让付费与实际收益直接挂钩。
在客户服务领域,按“首次呼叫解决率”“客户满意度”付费已成为现实;在编程工具领域,按“代码生成效率”“Bug修复数量”付费正在兴起;在消费领域,AI将成为用户的“专属经纪人”——当你计划度假时,AI会向多家酒店询价,为你争取最优条件,然后向服务商收取联盟营销费用。
这种模式将无情挤压传统商业模式的低效环节。以谷歌广告为例,广告商往往高估自然流量转化能力,愿意支付超额广告费,而AI驱动的“为结果付费”将让价值衡量更精准,从而重构整个广告行业的利益分配格局。
应用层混战、消费互联网重构与机器人终极战场AI 的影响远不止于算力和商业模式,它正在重塑整个科技产业的生态格局。从应用层的混战到消费互联网的重构,再到人形机器人的终极战场,一幅更加宏大的技术革命图景正在展开。
应用层:过早预测终局为时过早
如果说ChatGPT之于AI,如同网景浏览器之于互联网,那么现在的应用层还处于“史前时代”。互联网浪潮初期,没人能预见谷歌、Facebook的崛起,AI应用层的终局同样充满变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技术变革早期,投资基础设施层通常更稳妥。但应用层并非没有机会:面向中小企业的分散型需求、与现有场景深度结合的垂直应用、解决特定痛点的工具类产品,都可能诞生伟大的公司。
消费互联网:AI浏览器的降维打击
AI 正在重构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AI 浏览器可能成为颠覆谷歌搜索霸权的关键变量。与传统浏览器不同,AI 浏览器能直接理解用户意图,提供整合后的答案,这将彻底改变搜索的商业模式——从“流量分发”转向“价值交付”。
但谷歌仍握有巨大优势:Chrome的几十亿用户基础、海量搜索数据、成熟的变现体系。谷歌之所以未急于推出AI浏览器,一方面是出于反垄断顾虑,另一方面是在等待最佳时机——让AI原生公司先教育市场,再凭借生态优势后发制人。
加文·贝克提醒:“与拥有庞大现有用户基础的公司对赌,胜算渺茫。”
人形机器人:下一个万亿战场
机器人领域的路线之争或许已尘埃落定——人形机器人终将主导市场。核心原因在于学习效率: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观看YouTube视频学习,人类也能通过穿戴设备向其示范动作,这种低成本的学习方式是专用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已给行业留下深刻印象,其技术进展超出了许多机器人专家的预期。加文·贝克预测,机器人将成为特斯拉与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战场,就像当前的汽车行业一样。
规模法则与AGI:理性看待技术演进
关于“GPT-5是规模法则终结”的说法,加文·贝克直言“非常疯狂”。事实上,GPT-5的设计初衷是更经济高效,而非追求极致性能,规模法则仍将在AI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Andrej Karpathy等业内专家认为AGI可能在十年内到来,这一预测虽激进,但也反映了AI技术的加速迭代趋势。埃隆·马斯克曾表示“未来工作将成为可选项”,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在技术持续突破的背景下正逐渐变得可信。
写在最后:拥抱确定性,主动参与这场智能变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时,会发现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前进,而是在质疑与坚信、泡沫与价值、狂热与理性的交替中螺旋上升。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是基础设施超前于需求;而今天的AI热潮,是真实需求驱动基础设施跃进,是资本赋能技术突破,是商业模式持续迭代的自然结果。
英伟达与谷歌的算力博弈,将定义未来十年的技术格局;“为结果付费”的商业重构,将重塑企业的价值衡量标准;应用层的混战与机器人的崛起,将打开万亿级的新市场。
对于企业而言,摆脱传统思维束缚,主动拥抱AI带来的模式创新,才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个人而言,适应AI带来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改变,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
AI 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它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将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的确定性力量。在这场算力与商业的双重革命中,唯有看清趋势、拥抱变化者,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