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各位车友们!最近有个大新闻——国家要出新规,以后新车默认加速必须≥5秒!啥意思?就是说你买的新车,一脚油门踩到底,理论上得5秒后才破百!这政策一出来,网上立马炸锅:•性能粉:卧槽!我的超跑梦碎了?
l•小白车主:啊?那我以后买菜车会不会像蜗牛?
l•吃瓜群众:这是不是在保护我这种手潮党?

配图与本文观点及作者无关
成年人的世界那有什么对错,对于经常刚需开车通勤、工作的朋友都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各种烦心的事情。比方说,强行加塞、危险驾驶、行人危险穿行、电鸡电三轮横行霸道。我们既不能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更不能利用规则去搞事情。之前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两个所谓的专治加塞的博主,就是利用所谓的让速不让道、转弯车避让直行车一类的规则制造矛盾。流量是很高,也有很多认同感之类的。
但是我想说,哪怕你每次都是占理的一方,您家里有好几辆备用车,还是保险公司您说了算。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非要折腾。
同理所谓的0到百加速限制,说白了既是保护驾驶员也是保护了他人。驾驶首要的就是安全,而不是为了发个朋友圈。
先说说这个政策的初衷
官方的说法是:提升车辆的“应急响应能力”,让车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更快加速,比如躲避障碍物、超车或者被追尾时缩短反应距离。听起来挺合理,对吧?
但问题是——加速快就一定更安全吗?

配图与本文观点及作者无关
这一点我倒是前个月刚刚遇到一次,红灯时候我按照规则停好,后面的重型车目测有一定的失速。出于多年来的驾驶经验,我选择启动,往前拉出去一点,并且让出车位。因为,我虽然是越出了停车线,但并没有过去,后续也没有判罚。并且,我是立即向隔壁车线的驾驶员致歉,毕竟这种行为一定程度影响到别人。
我的车仅仅是低端的纯电SUV,从数据上来看是零到百时间为8.75秒。启动远不如现在的高性能新能源车,甚至不如传统性能车,但凑合还是够用的。但是,处理这则突发事件主要是经验,而不是启动速度。
再聊聊争议点:加速快=更安全?1.加速快反而可能“惹祸”

l你跟车太近,突然一脚油门,后车刹不住:高速上跟车太紧,前车加速、后车减速,追尾概率直接翻倍。

l轮胎打滑风险:低配车强行提速,动力输出不稳,容易打滑甚至失控(尤其是雨雪天)。

l驾驶员心态问题:加速快的车容易让人“飘”,比如堵车时频繁超车,事故风险反而更高。
2.安全的核心不是加速,而是“防事故”

l主动安全配置(比如AEB自动刹车、车道保持)比加速性能重要得多。
l车身强度、气囊数量这些“被动安全”才是真保命的。
l电动车加速快,但续航可能缩水:比如特斯拉Model 3标准版若强行提速,续航从550km降到500km,用户焦虑加重,反而影响安全使用习惯。
3.消费者需求不统一

l家用代步车:谁在乎加速快?油耗低、空间大才是刚需。
l性能车用户:早就有高功率版本了,强制要求反而限制车企设计自由。
技术实现有多难?
l燃油车:想提速就得加发动机功率,成本直接涨,日系省油车可能被迫“打脸”。
l电动车:电机功率一调高,电池容量得跟着涨,续航又得缩水。
l国产车压力大:比亚迪、吉利等品牌主打性价比,强行提速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我的建议:安全不是堆性能,而是系统性防御l优先标配主动安全功能(AEB、FCW这些);
l分级设定标准:皮卡、SUV和轿车区别对待,别搞“一刀切”;
l别让政策逼车企“内卷”:加速性能再强,也比不上一套靠谱的刹车系统。
结语:加速快≠更安全,关键看你怎么开
这条政策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安全从来不是靠一个指标就能解决的。真正的安全,是让车在事故前预警,在碰撞时保护,在失控时可控。与其盯着“5秒加速”,不如多关注刹车性能、车身结构、驾驶习惯这些更实在的事。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