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单也变了。除了经典酸菜鱼,现在还多了炒鸡、牛肉和几道热菜。有老顾客注意到——辣度居然可以选了。这对一家曾经以“固定辣度、不可调整”出圈的酸菜鱼品牌来说,算是个不小的变化。

这也引出一个很多人的疑问:太二的“活鱼现杀”,到底是怎么个“现”法?
有消费者反映,下单后不到十分钟菜就上桌了,快得让人有点意外。店员对此的解释是:鱼是统一处理、分段配送,门店只做最后烹饪,这样既能控制品质,也提高效率。
换句话说,“活鱼”是源头活鱼,“现杀”不是在你眼前杀,而是在中央厨房或指定区域统一处理。这跟一些人理解的“点一条捞一条杀一条”,确实不太一样。
其实太二从一开始,就是个挺有“性格”的品牌。
很多人还记得它早期的那些规矩:不接待四人以上、不拼桌、不做外卖。再加上漫画风的装修、店员上菜时那套整齐的口号,都让它在2018、19年前后迅速出圈,成了不少商场里的“排队王”。

但市场在变。
去年开始,太二陆续放开了外卖、调整了接待规则。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2025年它新增门店只有4家,而九毛九集团的半年报也提到,太二门店数量出现收缩——这是它自2019年以来的第一次。
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有人发现,山姆超市里出现了太二酸菜鱼的预制菜包,三袋卖119.9元。不少买过的人反馈:“味道跟店里挺像的。”
这似乎也不全是坏事——只要明码标价、价格合理,消费者对“预制菜”并非完全不能接受。大家真正反感的,可能是“以为是现做,结果发现是预制的”那种信息不透明。
十年过去,太二从“立规矩”到“渐渐改规矩”,从强调“酸菜比鱼好吃”到如今主打“活鱼鲜鸡”,看起来是在回应一些消费者的需求:更透明的操作、更灵活的选项、更“鲜活”的呈现。
不过,变与不变之间,也有它要面对的平衡题:
比如,统一处理活鱼确实能保证效率和稳定性,但也让部分顾客觉得“不够现场”;增加热菜能丰富选择,但多数人进店还是冲着那一盆酸菜鱼;透明厨房能增加信任感,但最终大家关心的,可能还是鱼新不新鲜、价格合不合适。
一位在升级后门店吃过几次的顾客说:“现在服务更周到了,像海底捞那种感觉。但我最关心的还是鱼的味道有没有变——尝下来,其实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太二。”
或许对很多普通食客来说,品牌怎么调整、故事怎么讲,最终都不如“那盆鱼还好不好吃”来得重要。
而太二这十年走过的路——从设定规则到逐步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批新消费品牌共同经历的:一开始用鲜明个性吸引人,后来在规模扩张和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再到面对市场变化时做出回应。
没有人永远站在潮流最前面,但总有人还在吃饭。品牌和食客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场长期的、互相适应的对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