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直击冬供前线:吉林油田多措并举,打响天然气保供攻坚战

时至2025年11月中旬,随着新一轮强冷空气席卷中国北方,多地气温骤降,正式进入集中供暖季。在这场与严寒的赛跑中,能源保

时至2025年11月中旬,随着新一轮强冷空气席卷中国北方,多地气温骤降,正式进入集中供暖季。在这场与严寒的赛跑中,能源保供成为关乎千家万户温暖的民生大事。全国各大能源企业纷纷进入“迎战”状态,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稳定。

在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承担着关键的保供任务。近日,随着双坨子储气库正式开阀采气,标志着吉林油田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保供攻坚战已全面打响。他们正以一套“组合拳”,为守护万家暖流注入强劲“气力”。

01 深挖潜能,多点发力筑牢资源“压舱石”

保障冬季供气,充足的资源是基础。吉林油田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从“源头”上深挖天然气生产潜力,夯实了保供的根基。面对老井产量递减的自然规律,他们并未止步不前。

油田技术团队针对产量不正常及需要大修的气井,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实施二氧化碳吞吐、优化机抽参数和压裂改造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措施,有效激活了老井的生产潜能。

这些措施使油田的日均增气能力显著提升了8万立方米。这看似不大的数字,背后却是无数工程师和一线工人的智慧与汗水,汇聚起来便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

在新区产能建设方面,吉林油田同样在与时间赛跑。在川南等新开发地区,全面推行了“平台化高效钻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大幅缩短了从钻井到投产的建产周期。

此外,对于常规气井,则通过“钻机统筹搬迁”等方式优化流程,实现了提前开钻。这些举措确保了新井的产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释放,为冬季保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02 升级管理,精细运维织密安全“防护网”

天然气保供,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气井到管网,再到千家万户,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吉林油田深谙此道,构建了一套立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所有场站和管线,油田实施了全面的升级管理。在站内,操作员工将巡检频率加密至每两小时一次,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这种高强度的巡检制度,是对责任的坚守。

对于绵延百里的长输管线,则严格执行日巡检制度。巡检人员顶着严寒,每日对管线进行徒步检查,尤其重点排查弯头、阀门等在低温下容易发生冻堵的薄弱部位,并及时进行排凝作业。

除了硬件设施的巡检,气体质量的监控也同样严格。吉林油田对天然气的水露点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输送到用户家中的每一立方米天然气都纯净、合格。

这种对细节的严苛把控,正是为了筑牢冬季保供的安全屏障。通过人防与技防的结合,确保整个供气系统在严寒天气下能够平稳、高效、安全地运行。

03 市场导向,构建“产供储销”联动新格局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高效的调度和精准的市场对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吉林油田积极构建“产供储销”一体化协同体系,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高效联动。

为了实现“以销定产”,油田与下游的销售单位共建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生产单位可以提前获取市场需求预测,从而更科学、更精准地制定生产计划,避免了资源错配。

在生产端,油田推行“一井一策”的精细化管控模式。根据每口井的不同特性,优化采气工艺,使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能,灵活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双坨子储气库在此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调节器”角色。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天然气银行”,在夏季用气低谷时将富余的天然气“存入”,冬季高峰时再“取出”,实现季节调峰,极大提升了应急保供能力。

同时,为了拓宽天然气销售渠道,吉林油田还投运了LNG(液化天然气)站。这不仅将销售范围拓展至东北和内蒙古等更广阔的地区,也形成了“地下储气”与“地面应急”的双重保障。

此外,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常态化的实战演练,确保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做到全员不乱、生产不停。应急车辆和专业人员随时待命,为平稳供气网络再添一道安全锁。

面对今冬明春的保供大考,吉林油田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严谨的管理体系,交出了一份有力的答卷。从源头的增产挖潜,到过程中的安全管控,再到末端的精准调度和应急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作为国有能源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吉林油田生产运行部部长所言,已有专人奔赴前线驻守,全力确保安全、质量与效率“三到位”。在万家灯火的背后,正是这些能源人的默默坚守,用专业与奉献,筑起了一道抵御严寒的温暖防线,确保着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民众的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