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业面临减排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10月23日,湖北宜昌举行的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我国首艘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正式下水。这艘总长近130米的巨轮搭载2.4万千瓦时锂电池组,标志着我国在大型船舶电动化技术领域实现重大跨越,为内河航运绿色智能化发展树立新标杆。

01 技术突破重塑船舶动力格局
"葛洲坝"号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动力系统设计。该船配备12个标准化锂电池箱式电源,总电量相当于400辆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池容量总和。这种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换电模式,在专用码头只需2小时即可完成全船动力电池更换,较传统燃油补给效率提升50%以上。其500公里的续航能力可完全覆盖长江干线主要航段,武汉至上海区间航行无需中途充电。与同吨位柴油动力船舶相比,该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00吨,相当于种植3万棵树木的碳吸收量。
02 智能系统提升航运安全效能
除动力系统创新外,"葛洲坝"号搭载的智能航行系统同样引人注目。船舶采用能量管理系统(EMS)实时优化电力分配,通过智能航速控制技术将能效提升15%。船载预警系统可提前30分钟预测电池异常状态,故障预警准确率达到98%。这些智能技术不仅降低船员工作强度,更使船舶运营成本较传统柴油船降低40%。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我国内河船舶总数逾10万艘,若全部电动化改造,年减排量将达千万吨级。
03 配套基建加速产业生态形成
电动船舶推广依赖配套基础设施布局。目前长江干线已建成18座船舶充换电码头,形成覆盖主要港口的"绿色航运走廊"。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开发的船用大功率充电桩,单桩充电功率达1.6兆瓦,较欧洲现行标准高出60%。这种超前布局使得我国船舶电动化基础设施水平跃居全球前列。与此同时,电池租赁、能源管理等新模式应运而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04 政策引领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电动船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体系支撑。根据《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到203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船舶占比将超过30%。财政部设立的千亿元级绿色航运基金,为船舶电动化改造提供贴息贷款支持。这些政策引导促使航运企业积极转型,目前已有23家船企启动电动船舶研制项目。国际航运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船舶技术专利数量近五年增长300%,成为全球绿色航运技术重要创新策源地。
随着"葛洲坝"号转入舾装阶段,我国内河航运正迎来绿色智能双轮驱动的新纪元。这艘万吨级电动货轮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大型船舶纯电驱动的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当更多电动船舶驶向江河湖海,这场静悄悄的航运革命正在为全球减排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