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一架苏丹巴德尔航空公司的飞机稳稳降落在喀土穆国际机场跑道上 —— 这一声轰鸣,打破了两年半的死寂,标志着这座被战火蹂躏的机场终于恢复运营。可谁能想到,这份 “重启” 来得一波三折:前一天凌晨,机场刚遭 5 架无人机袭击,民防设施受损、工人受伤,复飞计划差点泡汤;而就在两年多前的 2023 年 4 月 15 日,苏丹政府军与快速支援部队的枪声在机场响起,6 架飞机被炸毁、物资被洗劫一空,机场沦为战场,从此闭门谢客。
这两年多里,近 3 万人在战火中丧生,1290 万人流离失所,相当于每 10 个苏丹人就有 1 个背井离乡,航空业直接损失 27 亿美元。直到今年 3 月,政府军夺回机场控制权,5 月启动修复工程,工人们顶着风险抢修跑道、重建航站楼,才换来这来之不易的复飞。首班机虽未载乘客,却承载着千万人的期盼。老话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可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真能借着机场复飞迎来曙光?那些盼着与亲人团聚、盼着生活回归正轨的苏丹民众,这次能等到真正的安宁吗?

先说说机场修复的 “硬核硬仗”,简直是 “在废墟上拼乐高”。冲突爆发时,喀土穆机场惨不忍睹:跑道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像布满补丁的旧衣服;航站楼玻璃全碎,天花板坍塌,设备被抢得一干二净,连航空调度系统都成了废铁。修复工人回忆,刚开始施工时,还得提防零星枪声,材料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很多精密设备要从国外运进来,路上得绕好几个关卡。
更惊险的是复飞前的无人机袭击,5 架无人机扑过来,还好被防空部队击落,只造成轻微受损,不然真要 “功亏一篑”。这操作像极了刚修好的房子又遭暴雨冲刷,工人们只能连夜抢修,总算赶在 22 日完成验收。有工程师调侃:“修机场比打仗还累,既要跟破损设施较劲,又要提心吊胆防袭击,这复飞真是‘踩着刀尖跳舞’!” 可正是这份坚持,让原本沉寂的机场重新亮起了导航灯,成了废墟中最亮眼的希望符号。
比机场修复更让人动容的,是民众的 “团圆之盼”,简直是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回家的路”。我在新闻里看到个让人揪心的故事:喀土穆市民阿卜杜拉,两年前带着家人逃到苏丹港避难,年迈的母亲却困在喀土穆,只能靠偶尔的卫星电话联系。得知机场复飞的消息,他第一时间赶到苏丹港机场,想抢首班机的机票,可被告知目前只恢复货运和试飞,客运还得等后续安排。阿卜杜拉红着眼眶说:“我就想早点回去看看妈妈,不知道她吃得好不好,房子还在不在。”
这样的故事在苏丹随处可见。有商人盼着机场恢复能运出积压的货物,有学生想回到喀土穆的学校继续学业,还有医护人员盼着医疗物资能更快运进来。虽然首班机没载乘客,但机场运营方的社交媒体下,满是网友的留言:“快点开通客运吧,我想回家”“希望这是和平的开始”。这场景像极了春运时的火车站,每个人眼里都装着对团圆的渴望,而机场的复飞,就是他们最期待的 “绿色通道”。
最让人揪心又期待的,是 “和平的脆弱光”。机场复飞确实是好信号,但这束光还很微弱。首先是安全隐患没消除,复飞前一天还遭无人机袭击,谁也不敢保证后续不会再有意外;其次是客运恢复任重道远,目前只开通了国内试飞,国际航班更是遥遥无期,航空业损失的 27 亿美元,可不是短时间能补回来的;更关键的是,冲突的根源还没解决,双方的矛盾只是暂时平息,和平就像风中的蜡烛,稍有不慎就可能熄灭。
这就像久病初愈的人,刚能下床走路,还得小心翼翼调养,不能掉以轻心。有国际观察员说得实在:“机场复飞是和平的第一步,但不是最后一步。苏丹需要的不只是一条能起飞的跑道,更是一条能通往长久安宁的道路。” 网友也看得明白:“复飞是好事,但要是再打起来,一切都白搭。希望双方能借着这股劲儿,坐下来好好谈,别再让老百姓遭罪了。”
说到底,喀土穆机场的复飞,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的重启,更是千万人对和平的集体呐喊。那些在战火中破碎的家庭、停滞的生活、熄灭的希望,都盼着能借着这声飞机轰鸣,重新拼接起来。机场的跑道,修复的不只是水泥和沥青,更是苏丹民众心中的伤痕;起飞的航班,承载的不只是货物和乘客,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老祖宗讲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最珍贵的民生福祉。喀土穆机场的复飞告诉我们,哪怕历经千疮百孔,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从未熄灭。希望这架飞机的起飞,能成为苏丹和平进程的 “助推器”,让流离失所的人早日回家,让孩子们能在没有枪声的天空下奔跑,让 “战火” 成为历史,让 “安宁” 成为日常。
不然你说,要是连机场复飞都护不住,要是和平的曙光只是昙花一现,那些盼了两年多的苏丹民众,还能再经得起一次失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