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台湾者,华夏东南之明珠,碧波浩渺之仙屿。遥溯上古,其地已孕灵秀;初载典籍,厥名渐彰青史。古越先民,拓荒蛮之壤;澎湖设治,启管辖之端。明季荷夷犯境,宝岛蒙尘;延平郡王挥师,金瓯复全。自此农桑兴盛,商贸骈阗,文风蔚起,盛景绵延。
奈何晚清积弱,国运式微。甲午一役,败于寇倭。《马关条约》成,台湾遂割予敌酋;山河破碎时,黎庶顿陷乎悲愁。倭奴踞台,五十载暗无天日;奸宄肆虐,半世纪苦满田畴。毁吾文化,禁母语而倡倭语;掠其资财,夺民生以肥寇谋。强征劳役,男丁赴险于异域;惨施暴政,妇孺哀号于荒丘。
然台民义烈,不屈其志。林少猫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简大狮奋身而战,横刀立马,敌寇胆悸。罗福星谋图光复,壮志未酬心不死;雾社勇士抗争,浩气长存魂不逝。虽势单力薄,屡遭挫折,然爱国之情,坚如磐石;复土之愿,炽若火炽。
幸逢抗战,烽火燎原。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四万万众,共赴国难;十四年战,终奏凯还。开罗宣示,台湾当归华夏;波茨重申,主权再定坤乾。公元一九四五,岁在乙酉,十月廿五,历史新篇。受降台北,陈仪官宣,台湾重归中华,山河再展新颜。全岛沸腾,万民同欢,锣鼓喧天,爆竹鸣弦。离乱之苦终尽,光复之喜无边。
惜哉,岁月流迁,八十载间,“台独”逆举,屡扰尘寰。数典忘祖之徒,勾连域外之奸,妄图分裂国土,破坏和平之天。然历史大势,浩浩汤汤,统一潮流,不可阻挡。台湾乃中华之领土,两岸本同根之沧桑。海峡虽阔,难隔骨肉之情;岁月虽久,不泯华夏之章。
今逢光复八秩,缅怀先烈荣光。忆往昔之苦难,思今朝之安详。吾辈当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以爱国之热忱,铸民族之脊梁;以团结之力量,促统一之梦想。望海峡波平浪静,盼两岸花好月朗。金瓯永固,华夏永昌,千秋伟业,万世流芳。
呜呼!宝岛光复,功垂史纲;祖国一统,地久天长。谨赋斯篇,以志不忘。
2025年10月25日于台湾光复纪念日写于北京

【相关链接】《中国台湾·山河恸哭·天地震怒》
《台湾光复赋》创作心路一2024年6月9日,我对务实“台独工作者”小赖子公然宣扬“台独”,叫嚣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公开挑衅大陆、谋求“台独”“倚外谋独”,把台湾推向了兵凶战危的险境的罪恶行径极为愤怒,愤然写下了《中国台湾·山河恸哭·天地震怒》长篇抒情诗,在《京都闻道阁》平台发布后,搜狐、网易、百度、腾讯、UC头条、华人头条、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新浪微博、知乎等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相继转载发布,它就像一声惊雷,在寂静的夜空中炸响,瞬间点燃了广大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热血,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首抒情诗中,我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了台湾在历史洪流中的沧桑巨变。甲午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的屈辱,日本殖民统治下“山河恸哭,天地震怒”的惨状,在我极具感染力的文字里进行了生动展现。
在这首抒情诗中,我对台湾人民不屈抗争的精神进行了赞颂,让人们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的灵魂。
在这首抒情诗中,我从现实层面,对“台独”势力的批判切中要害,对分裂国家行径的批判,充满了正义的怒吼。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历史的回响、民族的呐喊。
这首抒情诗明明白白地提醒着我们,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基于历史、基于血脉的铁一般的事实。
这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战歌,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每一个人,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这首抒情诗也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携手为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这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我创作《台湾光复赋》的一个序曲。

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今天,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个决定这个会议意义非常重大。我理解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是铭记历史伤痛与抗争。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此后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在这期间,65万台湾同胞流血牺牲,日本还对台湾进行经济控制和资源掠夺,并推行“皇民化”运动试图磨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能让我们铭记这段惨痛历史,缅怀为反抗殖民统治而牺牲的先烈,同时彰显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是巩固主权与国际格局。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要铁证,是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链条的重要一环。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有利于体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
三是反击“台独”分裂行径。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民进党当局一再淡化、否认台湾光复,妄图在岛内歪曲历史、塑造“台独史观”,甚至勾连外部势力鼓噪“台湾地位未定论”。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是对这些分裂行径的坚决有力反击,能够更好地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这一重要史实和民族荣光。
四是凝聚两岸同胞共识。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可以强化两岸同胞共同民族历史记忆,进一步凝聚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共识,让两岸同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携手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同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决定是对历史的郑重确认和传承;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决定凸显了台湾光复在国家历史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我特意依据我去年写的长篇抒情诗《中国台湾·山河恸哭·天地震怒》的情感内核,结合历史事实和汉赋的韵律与意象凝练特点,决定于今天创作《台湾光复赋》。
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是我创作《台湾光复赋》的直接动因。

我创作《台湾光复赋》的初衷有三个方面:
第一、创作出发点
铭记历史。台湾光复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以此为出发点,创作《台湾光复赋》,能将这一关键历史时刻定格并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先辈为国家统一付出的努力。
呼应时代。当下台海局势复杂,“台独”势力妄图分裂国家,我创作《台湾光复赋》也是对这种分裂行径的有力回应。
第二、创作理由
历史依据。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历经日本50年殖民统治,最终在抗战胜利后光复。这一完整的历史脉络为我创作《台湾光复赋》提供了丰富且坚实的素材。
文化价值。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创作《台湾光复赋》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强化两岸文化纽带,抵制“文化台独”。
民族精神。在台湾被割让及光复过程中,展现出了台湾民众和全体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值得通过写《台湾光复赋》的形式颂扬。
第三、创作目的
反对分裂。以历史事实为武器,批判“台独”分裂势力的错误言论和罪恶行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
凝聚人心。激发海峡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凝聚力量。
教育后人。让后代铭记历史,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传承和发扬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


☆ 本文作者简介:王成伦,河南省西华县人,曾任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政委,海军大校,现居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