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撞醒双塔影,暮鼓催开崇善花。”在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一座隐于闹市的明代古刹——崇善寺,正以“山西佛教艺术活化石”“明代官式建筑典范”的身份,等待与今人对话。这里没有网红寺庙的喧嚣,却藏着600余年的香火记忆:大悲殿内20尊明代彩塑衣纹如缎,藏经阁中3万余册古籍墨香犹存,红墙灰瓦间流转着“南有普陀,北有崇善”的旧日荣光。今年中秋,“寻迹明代佛韵”主题活动在此举办,单日接待文化研学游客超1800人次,“看彩塑、抄经卷、听禅乐”的沉浸式古寺之旅,正成为太原深度游新选择。
从“白马古刹”到“明代佛国”:一座寺院的六百年光阴崇善寺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朝代的“信仰传承”。
据寺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崇善寺碑》记载,寺院初名“白马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为纪念玄奘法师取经归来所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恭王朱㭎为纪念母亲马皇后,耗时8年扩建寺院,更名“崇善寺”,取“崇仰佛法、积善行德”之意。此后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基本保留明代官式风格,占地2.34万平方米,虽仅为原规模的1/4(原寺有“殿宇千间”),仍被誉为“明代佛教建筑博物馆”。
“崇善寺的珍贵,在于它‘原汁原味的明代基因’。”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王建华介绍,寺内大悲殿、钟鼓楼、东西厢房均为明代原构,尤其是大悲殿的“减柱造”工艺(减少内柱以扩大空间)、斗拱的“偷心造”形制,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的“活样本”。更令人惊叹的是,殿内保存的明代壁画、彩塑、经藏,均未被战火或文革破坏,“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塑一画,都是600年前的‘明代原装’。”
如今,崇善寺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藏有《大藏经》《碛砂藏》等稀世经卷,被称为“太原的敦煌”。
“站在大悲殿前,看琉璃鸱吻在阳光下泛着青光,突然懂了‘南有普陀,北有崇善’的由来。”从北京来的古建爱好者老陈说,他在抄经堂体验了明代《金刚经》拓印,“墨香混着檀香,仿佛与600年前的香客共享同一片时光。”

崇善寺占地虽不大,却“小而精”,核心文物集中在中轴线上。根据游客兴趣,推荐三条特色路线:
【建筑探秘线】:触摸明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智慧”大悲殿(寺院核心):
这是崇善寺的“心脏”。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大殿,采用明代典型的“单檐歇山顶”,殿顶琉璃脊兽色彩艳丽,檐下悬挂“大悲殿”鎏金匾额(明英宗御笔)。殿内供奉8.5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背后环立20尊明代彩塑——观音衣袂飘举,文殊手持经卷,普贤脚跨白象,每一尊的衣纹都用“沥粉贴金”工艺勾勒,“连菩萨指甲的弧度都符合人体工学。”寺内文保员李师傅说。
钟鼓楼与东西厢房(细节之美):
钟鼓楼为明代攒尖顶建筑,楼内悬挂的明代铜钟(重约2吨),敲击时声音浑厚绵长。东西厢房原为僧寮,现陈列明代建筑构件:斗拱模型、琉璃瓦当、彩绘梁枋,通过对比可直观感受“明代官式建筑”的规制与美学。
【艺术朝圣线】:与明代艺术的“跨时空对话”大悲殿壁画(隐世瑰宝):
殿内四壁绘有明代佛教题材壁画,虽因年代久远部分剥落,仍可见“观音救难”“文殊说法”等场景。壁画采用“重彩勾填”技法,人物衣纹用“吴带当风”的流畅线条,背景山水以“青绿山水”渲染,“比永乐宫壁画更添几分世俗温情。”山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老师评价。
藏经阁古籍(文化宝库):
藏经阁内保存3万余册古籍,包括明版《大藏经》(636函)、《碛砂藏》(591函)等稀世珍宝。游客可在“古籍修复体验区”穿戴手套,跟着修复师学习补纸、托裱(限16岁以上),亲手修复一页清代佛经残片,“当糨糊刷在纸上,仿佛触到了古人的温度。”参与体验的大学生小林说。
【禅意生活线】:在古寺里慢享“太原慢时光”抄经堂(静心体验):
殿侧辟有抄经堂,提供明代《心经》《金刚经》拓本,游客可坐于案前,用狼毫笔蘸松烟墨,在宣纸上临摹经文。堂内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窗外竹影摇曳,“抄完半卷经,心都静了。”从上海来的白领王女士说。
庭院茶歇(烟火禅趣):
寺内东跨院设“崇善茶寮”,提供太原特色“头脑茶”(黄芪、长山药熬制的养生茶)搭配枣泥酥。“坐在古柏下的石凳上喝茶,看香炉青烟袅袅,才懂什么叫‘偷得浮生半日闲’。”本地市民张大爷是这里的常客。

公共交通:太原地铁2号线“开化寺街站”B口出,步行8分钟即达;公交10路、25路“崇善寺站”下车即到。
自驾:寺旁有“崇善寺停车场”(5元/小时),或停至附近的“迎泽大街停车场”(8元/小时),步行5分钟可达。
周边联动:可与太原古县城(车程15分钟,看明代城墙)、双塔寺(车程10分钟,赏“凌霄双塔”)、食品街(车程8分钟,尝太原小吃)串联游览。
【住宿:从古寺旁到市中心】寺旁民宿:“崇善里民宿”(由老四合院改造,推窗见寺墙,提供素斋早餐,房价180-260元/晚);
市中心酒店:“太原并州饭店”(四星级,距寺10分钟车程,含太原文化讲座,房价400-600元/晚);
特色体验:“古寺夜宿”(需提前预约,住寺内东跨院厢房,可夜听晨钟、晨观朝霞,房价300元/晚含早课)。
【美食地图:舌尖上的太原记忆】必尝经典:
寺旁“崇善素斋馆”(人均50元,“罗汉斋”“素面筋”还原寺院素斋风味);
“认一力蒸饺”(太原老字号,羊肉蒸饺皮薄汁多,距寺5分钟车程);
“郝刚刚羊杂割”(羊汤配烧饼,清晨排队必吃,步行10分钟可达)。
隐藏吃法:
双塔寺旁的“老太原菜馆”可定制“晋北风味宴”(过油肉、碗托、沙棘汁,还原明代晋商餐桌)。

门票:崇善寺免费开放(藏经阁、抄经体验需预约,每日限100人);
最佳时间:春秋季(4-5月海棠花开,9-10月银杏金黄),夏季注意防晒(备遮阳帽),冬季可赏“雪落古寺”(需穿防滑鞋);
文化尊重:殿内禁止拍照、触摸彩塑;抄经时需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
安全提示:大悲殿台阶较陡,老人儿童需小心;藏经阁古籍区禁止携带水杯。
结语:古寺无言,却藏着太原的“文化乡愁”“抄完《心经》最后一个‘阿’字,抬头看见殿外的古柏,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来烧香的场景。”从太原来的“90后”女孩小周说,崇善寺对她而言,不仅是景点,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暮色中,大悲殿的飞檐挑着最后一缕夕阳,钟鼓楼的铜铃在风里轻响。一位老僧手持扫帚,慢慢扫去台阶上的银杏叶,“这寺啊,600年了,修了塌、塌了修,可佛的眼神没变,香火的气儿没变,太原人对它的情也没变。”
这个秋天,不妨来崇善寺走一走:摸一摸明代彩塑的衣纹,抄半卷古籍经文,听一段晨钟暮鼓——你会懂得,最好的旅行,是在古寺的红墙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乡愁”。
(注:具体开放时间、活动信息以寺院官方公众号“太原崇善寺”最新公告为准。)
记者手记:采访中,崇善寺住持释妙戒法师说:“古寺的价值不在香火有多旺,而在有多少人愿意停下脚步,听它讲过去的故事。”文明旅游,从轻语、慢行开始,便是对600年古刹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