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戏剧演出形态,开拓新的传播方式,使戏剧艺术紧跟时代,被更多观众接受是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社团的努力方向。以校园戏剧活动为核心,以陕西地区众多校园戏剧社团为案例,剖析校园戏剧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机制,可以探索出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的方式与策略。
关键词:校园戏剧;互联网;戏剧传播;陕西地区

校园戏剧社团作为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高等戏剧教育和当代戏剧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陕西是戏剧大省,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陕西地区的众多校园戏剧社团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它们不断努力将戏剧演出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探索校园戏剧社团新的发展方式与策略,通过戏剧演出培养大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出新的贡献。
一、陕西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概况
校园戏剧从产生到如今,作为戏剧艺术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独特的人文风貌滋养下,不仅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思想启蒙和社会发展中也始终扮演着的重要角色。作为戏剧大省的陕西,其校园戏剧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化的版图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早在1930年代,陕西地区就有双星剧社、民众剧社、斧头剧团、二中课余剧团、西安师范剧团等校园戏剧社团,使陕西地区出现了“校园戏剧的第一次发展高潮。”[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陕西的校园戏剧逐步从课余活动向校园文化核心活动转变,大部分高校都支持学生自发组织戏剧社团,并为之提供资金以及专业的活动场地。在陕西地区,许多院校都有一个以上的戏剧社团协同发展,校园戏剧逐渐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场。西北大学有小黑剧社和紫香槐话剧社,西北政法大学有西法大剧社、南山剧社和太乙剧社,长安大学有生如夏花剧,西安外国语大学有西外话戏社,宝鸡文理学院有比较戏剧工作坊。

2007年,陕西省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陕西校园戏剧(艺术)节,不仅使陕西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校园戏剧社团,如西安文理学院的冯从吾剧社、西北工业大学的西工大剧社、陕西师范大学的陕师大剧团、西京学院的XJU剧社、延安大学的延大剧团、西安工程大学的假面话剧社等,一些成立较早的校园戏剧社团,如西安交大剧团、西建大剧社、西农剧社、丑石剧社、安院剧社和西岳剧社等都得到迅速发展。随着“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和中国校园戏剧节的先后举办,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也不断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演出自己的优秀剧目,使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缩小了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困境
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逐渐增多,大部分戏剧社团也都在不断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们也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一)原创剧本少且缺乏新意。
剧本是戏剧活动的依据和核心。但是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社团当前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原创剧本的缺乏。各个戏剧社团的剧本创作往往陷入题材重复、情节老套、缺乏新意的困境。虽然也有部分原创剧本成果较为成功的,如西法大剧社的《寻“我”》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西电剧团的《毕德显》、西工大剧社的《大国之蓝》等,但大多数校园戏剧社团原创剧本在质量上乏善可陈。陕西高校中大部分戏剧社团成员并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缺乏足够的创作经验和戏剧知识,对剧本创作的理解较为片面。如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剧社的《女生寝室的故事》、宝鸡文理学院比较戏剧工作坊《原本》等,剧本中表现的内容多集中在校园生活和情感纠葛,作品风格也偏好于肤浅的现实主义,缺乏对更广泛社会问题的深度探索。此外,学业压力和时间限制也使得学生难以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剧本创作,导致创作热情低下。大学生虽有真情实感,但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剧情的创编缺乏丰富素材作为支持,有些直接模仿已有剧本情节编写,造成剧本的情节单一,内容缺少原创性。
(二)剧目的内容和形式陈旧。
陕西地区许多高校戏剧社团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尽管有些高校戏剧社团已经尝试融入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但大多数戏剧社团仍然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即是在西北地区流行的秦腔也难得一见,演出剧目的创新性不足。这种局限性也使得戏剧社团活动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扁平,从“场”论来谈,观众无法在戏剧表演中长时间沉浸以达到与剧中角色发生共鸣,观演互动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一时间观众缺乏精神共享与直接参与。如果观众的注意力难以被控制在剧场里,作为默不作声的参与者也无法获取蕴含其中的艺术文化价值,戏剧之美就此被淹没在碎片浪潮之中。因此,在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是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社团的当务之急。

(三)传播方式单一,受众覆盖面小。
大多数陕西的校园戏剧社团在举办演出时,表演形式和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受众主要是校内师生,缺乏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影响了发展潜力和受众覆盖面。在互联网日益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的今天,传统戏剧活动的影响力显得较为有限,在加上高校学生自发排演的戏剧本身也缺少大众传媒的宣传,导致大部分戏剧社团演出剧目观众较少。只有极少数些戏剧社团知道把自己的演出情况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传播。传统的戏剧演出方式只能吸引在校师生观看,缺乏网络直播等现代传播方式,外界观众难以参与其中。如延安大学一家人戏剧社,其活动的影响范围基本局限在校内,难以吸引校外观众,这导致戏剧社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限,难以实现更大的传播效果。总的来说,陕西地区的多数校园戏剧社团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突破传统演出形式的局限。
三、互联网时代校园戏剧社团发展方式与策略
面对新的发展困境,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与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
在互联网时代,演出剧目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戏剧社团的传播效果和观众的认可度。要想在戏剧内容上创新,首先要重视剧本。剧本不仅仅是作为戏剧文本存的方式存在,它天然承担着戏剧的双重性——文学性与表演性。这是一个编剧首先要认识到的。而且,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何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取决于编剧能否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深度的内容。作为戏剧三要素最核心的“剧本”,欲达到动人心弦、观众即叫好又叫座,必须注意“内容为王”。因此,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能否“讲好故事”、“好好讲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剧本应注重深耕文化内涵,尤其要注意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元素,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积极与地方文艺团体合作,将陕西地方戏剧文化与剧本内容相结合,创作具有陕西特色的校园戏剧,也可以增强戏剧社团的独特性和识别度。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演出后之所以能“出圈”,离不开其剧本独特的题材优势。西北政法大学还通过设立奖项,激励学生大胆进行剧本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题材的创作,探索校园生活以外的广泛社会问题。这也是南山剧社一直能被称为“校园戏剧原创先锋” [2]的原因。
(二)“互联网+戏剧”的演出形式。
随着直播技术的普及,戏剧与网络直播相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戏剧演出形式。直播不仅能让无法到场的观众参与戏剧活动,还能通过实时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感。自2007年举办首届陕西省校园艺术节(戏剧节)以来,其展演形式基本遵循传统观演模式呈现。在互联网时代,校园戏剧社团不防大胆尝试,设立外延情景“扩圈”至线上VR观剧,让更多的戏剧爱好者“一键入戏”,打破观演坐定欣赏的传统模式,突破固有剧场模式的现场性、即时性,让校园戏剧艺术不仅仅独属于现场观众五感上的体验。可以用线下的表演场结合线上渠道,重塑观众视觉审美的数字化传播内容,不断丰富戏剧体验形式,增强观众粘性,更好的让戏剧爱好者移步换景皆在戏里。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和互动,也可以扩大戏剧文化的影响力。

(三)“网站输送”的传播路径。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为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戏剧社团的宣传提供了全新的渠道。除直播外,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还可以借助网站等平台进行内容输送,拓宽传播路径。通过搭建戏剧社团的官方网站或利用现有社交媒体平台,将演出视频、幕后花絮、创作团队介绍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并将演出视频上传至各类视频网站,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形成一个集中的展示平台。此法不仅能发布戏剧社团的演出信息和活动安排,还能定期上传戏剧社团的演出视频和相关宣传内容,增加与外界的互动频率。同时,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平台发布的剧目内容,以推文、创意视频、动态海报、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平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内容传播策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传达到更潜在的观众群体。西法大剧社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戏剧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 “从2001年演出《恋爱的犀牛》开始,就是一直坚持将演出内容以视频形式进行传播,以便于各类受众群体进行欣赏、评论、交流。2021 年,他们演出《哈姆雷特》 和《暗恋》 时又有诸多创新。公演之前,剧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员的朋友圈和学校网站进行宣传;公演后,剧社不仅利用互联网空间进行演出资料留存,而且利用互联网媒体及时传播了多篇戏剧评论。” [3]所以,与其他校园社团合作利用互联网传播戏剧艺术,能够吸引更多校内外观众。
(四)正向激励的“反馈机制”。
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为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观众的反馈能够帮助戏剧社团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进行内容和表演方式的调整,形成良性互动。校园戏剧社团的主创团队可以通过发布网络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采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模式,线上屏幕内外的实时互动凸显社交化分享的属性,在线下,戏剧社团可以开展“跨校合作”,定期对反馈进行总结和分析,作为剧本创作和表演改进的重要依据。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弹幕等形式对剧目表达看法,戏剧社团则可以根据观众反馈对后续作品进行调整和优化。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演出活动之所以观众多,反馈迅速,就是因为它们有“光影故事的博客”这个平台。

“光影故事的博客”是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运营的学术媒体,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天涯、今日头条、阿里巴巴、知乎和百度等各大网站上都有账号。“截止2017年2月27日……光影故事的博客上共发表各类文章1109篇。其中,戏剧艺术类文章435篇……关于《蒋公的面子》的文章82篇,关于戏剧社团研究的文章351篇。” [4]“光影故事的博客” 不仅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演出活动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还使观众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表大量剧评来传播他们的观点。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可知,南山剧社演出的剧目中有8个有专文进行评论。研究南山剧社的论文有11篇,研究西法大剧社的论文有7篇。因此,南山剧社和西法大剧社已经构建成值得其他校园戏剧社团学习的戏剧活动反馈机制。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以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排演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舞台剧,利用“互联网+戏剧”的演出形式帮助大学生在戏剧表演、社团管理等方面取得进步,可以为陕西地区高校,乃至中国戏剧发展同传统文化结合留下可供学习参考的范例。陕西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校园戏剧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但是,对于校园戏剧而言,“不论何种体裁与形势,都应回归戏剧的本质。求真求美、表情达意,带给观众愉悦放松与精神熏陶,这是我们戏剧人的不懈追求与永恒使命。” [5] 互联网虽然使校园戏剧面临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因此,校园戏剧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内容创作能力,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定综合性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黄世智.西安校园戏剧发展历程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1):76-86.
[2]薛冰倩.用戏剧冲突表现女性意识——评冯从吾剧社的《家里的玩偶》[J].戏剧之家,2023,(14):9-12.
[3]邬慧敏.论互联网时代的戏剧传播与批评——以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为例[J].戏剧之家,2024,(14):8-10.
[4]黄世智.论学术博客的学术交流特点——以光影故事的博客为例[J].新闻传播,2017(09):4-7.
[5]郑植.鲜活、生动的性格化创造——评新时代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的表演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3,(06):134-136.
(原载《戏剧之家》2025年第17期,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