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晋阳宫’基址上,脚下的夯土层叠着2500年的时光——春秋的瓦当、汉代的绳纹砖、北齐的莲花柱础,每一层都是太原从‘晋阳邑’到‘并州治’的成长印记。”国庆假期,太原理工大学历史系学生小吴蹲在遗址坑边,用毛刷清理着夯土上的浮尘,“课本里的‘晋阳’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是能触摸到的‘城市原点’。”
作为太原的“城市根脉”,晋阳古城遗址与太原城“同龄”——公元前497年,晋国大夫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在此筑城,开启了太原2500余年的建城史。这座曾与长安、洛阳齐名的“北方第一都”,虽因战火湮灭于宋初,却以遗址公园的形式“重生”。今年前10月,遗址公园游客量同比增长73%,其中40%为专程探访“太原起源”的文化爱好者。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座“藏在太原城下的历史博物馆”。
从“晋阳邑”到“北齐别都”:一座城的2500年“身份变迁”晋阳古城的故事,始于一场“筑城记”。
“春秋末期,晋国公室衰微,赵简子为巩固封地,在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选址建城。”太原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员王强介绍,“这座‘周回四里’的城池,因‘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险要,很快成为晋国北扩的战略支点。三家分晋后,赵国定都邯郸,晋阳却作为‘陪都’延续繁华;北齐时更被设为‘别都’,皇帝常在此避暑理政。”
最辉煌时,晋阳城“跨汾河两岸”,面积达20平方公里,宫城、外城、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功能清晰。“《水经注》记载,城内有‘大明城’‘宫城’‘中城’,街道如棋盘,商铺、佛寺、官署鳞次栉比。”王强指向遗址公园内的“宫殿基址区”,“我们现在站的这片夯土台基,就是北齐宫城的正殿所在,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柱础石间距达6米,能想象当年的恢弘。”
“晋阳的毁灭,藏着一段悲壮历史。”王强叹道,“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因忌惮晋阳‘王气’,下令火烧、水灌古城,千年繁华一夜成灰。但‘地下晋阳’保存了下来——城墙基址、宫殿夯土、古墓葬群,都成了今天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活样本’。”
“小时候听爷爷说,村里的老井、老墙根下常有‘宝贝’。”65岁的晋源区居民张大爷在遗址公园当志愿者,“现在我给游客讲‘晋阳宫’‘大明城’,他们摸着夯土说‘原来太原是从这儿长出来的’,我觉得特自豪。”

晋阳古城遗址的魅力,在于它把“沉默的废墟”变成了“会说话的历史课堂”。以下五大玩法,带您深度感知“太原的原点”。
1. 宫殿基址区:触摸“北齐第一都”的宫阙轮廓“这是遗址的‘C位’!”穿过遗址公园的仿古大门,一片高出地面3米的夯土台基赫然在目——这是北齐宫城的正殿基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台基边缘残留着柱础石、散水(宫殿外围排水系统)遗迹。“柱础石间距6米,说明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典型的‘九五之尊’规格。”讲解员小杨说,“台基下还埋着宋代的水井,证明宋初大火后,这里仍有百姓居住。”
游客可沿着木栈道登上基址,俯瞰台基上的“考古探方”——每个方坑里都标注着“汉代瓦砾层”“北齐夯土层”“宋代房基”,像一本立体的“城市编年史”。“上周带孩子来,他数出探方里有三种瓦当,兴奋地说‘原来不同朝代的房子,连瓦都不一样!’”太原的刘女士笑着说。
2. 城墙遗址:2500年“城市轮廓”的立体档案“晋阳城的城墙,藏着古人的‘防御智慧’。”沿着遗址公园的“城墙步道”前行,残高3-5米的夯土城墙蜿蜒向东。王强介绍,“早期城墙用‘版筑法’夯筑,每层厚10厘米,夯窝密集如蜂窝;北齐时加宽至12米,外侧包砖,内侧设马道——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包夯土’城墙实例。”
城墙外侧的“护城河”遗迹也值得关注:河道宽20米,深3米,底部铺着鹅卵石,“既能排水,又能阻敌,是‘城-河-壕’防御体系的雏形。”小杨补充,“去年考古队在护城河边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箭镞,说明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3. 古墓葬群:晋阳人的“生死观”博物馆“晋阳城外的墓葬区,是‘地下的人间烟火’。”在遗址公园西北侧的“墓葬展示区”,排列着从战国到宋金的20余座古墓:
战国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仅陶壶、铜戈,反映平民生活;
汉代砖室墓:墓壁绘有“宴饮图”“车马出行图”,壁画色彩仍鲜艳;
北齐壁画墓:墓门处绘“青龙白虎”,墓顶有“星象图”,是研究北朝宗教的珍品。
“这些墓葬不是孤立的,它们的位置、随葬品组合,能还原晋阳人的社会结构。”王强指着汉代墓中的“五铢钱”说,“从战国刀币到汉代五铢,货币的变化,藏着晋阳从军事重镇到经济中心的转型。”
4. 考古工坊:亲手“挖”一段晋阳历史模拟考古体验:景区提供“微型探方”,游客用小毛刷、手铲清理“仿制夯土”,寻找“虚拟文物”(如陶片、铜镞),完成后可获“考古小卫士”证书(费用58元/人,适合亲子);
文物修复体验:跟非遗传承人学习修复陶片(用石膏填补裂缝、绘制纹饰,费用88元/人,作品可带走);
VR重现:戴上设备,可“穿越”到北齐宫城——看宫女持灯走过回廊,听乐师演奏“龟兹乐”(需购体验票30元)。
5. 隐藏玩法:寻“晋阳记忆”与“城市联动”数“晋阳元素”:遗址公园内有12处“晋阳标识”——刻着“晋阳”“并州”的古碑残块、仿制的“晋阳宫”瓦当、刻有“三家分晋”故事的铜雕,适合拍照打卡;
访“晋源古镇”:遗址公园距晋源古镇仅2公里,可顺路探访“太原古县城”(复建的明清县城),吃碗“晋祠大米”做的揪片,感受“古今交融”;
听“老太原”故事:公园定期举办“晋阳讲堂”,邀请本地老人讲“晋阳城的传说”(如“赵简子筑城”“水灌晋阳”),需提前预约。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阳古城遗址公园(距太原市区20公里,距晋祠景区5公里);
开放时间:9:00-17:30(17:0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
门票:免费(需通过“晋阳古城遗址”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2000人);
体验项目单独收费(如考古模拟58元/人、文物修复88元/人);
导览服务:
免费:微信公众号提供语音导览,入口可领纸质《晋阳古城导览图》;
付费:“专家深度游”(含考古专家讲解,150元/场,10人内)。
交通指南自驾:导航“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景区有免费停车场(车位500个,节假日需排队20分钟);
公交:太原市区乘坐308路、804路公交至“晋祠公园站”,转乘景区接驳车(5元/人);
地铁/高铁:
地铁3号线“晋祠古镇站”下车,步行15分钟;
高铁至“太原南站”:乘地铁2号线至“大南门站”,转3号线至“晋祠古镇站”。

上午(9:30-12:00):
入口→宫殿基址区(看北齐宫城轮廓,参与“考古模拟”)→城墙遗址(摸夯土、听防御智慧)→墓葬展示区(看汉代壁画墓,听“生死观”故事)。
中午(12:00-13:30):
在“晋源古镇”用餐(推荐“老太原刀削面”“晋祠酥梨”,人均40元)。
下午(13:30-16:30):
返回遗址公园→VR体验“北齐宫城”→文物修复工坊(学修复陶片)→出口买“晋阳文创”(如“晋阳宫”瓦当书签、“太原根脉”笔记本)。
傍晚(16:30-17:30):
登“观景台”看夕阳(夕阳为夯土城墙镀金,是摄影最佳时机)。
注意事项遗址区禁止攀爬、刻划,拍照勿用闪光灯(保护文物);
户外区域无遮阳,夏季备防晒帽、遮阳伞,冬季穿防风外套;
考古体验项目需提前1天在公众号预约(节假日名额紧张);
周边有“天龙山石窟”(距遗址公园15分钟车程),可串联“石窟艺术+古城历史”线路。
游客故事:在这里,找到“我是太原人”的答案“我是太原的‘新市民’!”32岁的河北姑娘小周在宫殿基址前红了眼眶,“来太原5年,总觉得自己‘融不进’。今天摸着这些夯土,听讲解员说‘晋阳人骨子里的坚韧’,突然懂了——太原不是‘我来了’,是‘我属于这里’。”
“带孩子来认‘老家’!”运城的李女士指着墓葬区的汉代陶灶说,“以前总跟他说‘祖上是山西人’,现在他看着陶灶说‘原来太奶奶煮饭用的灶,和2000年前的一样’——这比任何家谱都亲切。”
“我们是考古专业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团队扛着笔记本,“晋阳古城的‘城-河-壕’防御体系,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案例,这次来收集资料,回去要写篇论文。”
结语:晋阳古城,是一片土,更是一座“活着的太原”从春秋的夯土台基,到宋初的断壁残垣,再到今天的遗址公园,晋阳古城用2500余年光阴证明:最好的传承,是让“地下城”继续“说话”,让“老故事”继续“生长”。
正如王强研究员所说:“晋阳古城的价值,不在‘最古’的噱头,而在它是‘太原的城市基因库’——每一块夯土、每一段城墙,都藏着太原人‘兼容并蓄、坚韧不拔’的精神密码。”
这个周末,不妨走进晋阳古城遗址。在夯土上触摸历史的温度,在VR里“看见”北齐的宫阙,你会发现:所谓“太原的根”,不过是土地里埋着的、所有太原人共同的“乡愁”。
(注:文中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晋阳古城遗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