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过度准备综合症”。
是指人在做事之前,有人害怕开始之后的不确定性,而去做过度准备,总想着要确保万事俱备了才开始行动。
这类人总能给自己找心理安慰:“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
于是计划去做的事情,常常会一拖再拖而错过机会。
屠格涅夫却说:
如果我们总在等待绝对的一切就绪,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开始。
准备工作就算做得再完美,如果没有开始去执行也是徒劳。
想到做什么事之后,先上车,再慢慢调整姿势。
01
著名学者陈春花曾经分享过一件事。
有一年,她跟一位朋友探讨了一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打算把这些想法写成书。
她对朋友的结论和看法是非常赞同的,也非常期待他的新书。
可是两年过去了,朋友的新书还没开始写,市场上已经开始有一些相同看法的书了。
朋友对她说,觉得自己的观点还不够成熟,想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再动笔。
陈春花听了之后感觉很可惜,朋友已经在过度准备中错过了一次机会。
电影《饮食男女》中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一切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其实,你只要开始了,你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02
2014年,深圳一名外企的Kevin程序员想转型去做跨境电商领域。
于是,他开始学习亚马逊的运营规则,广告投放技巧,对比各种选品工具。
同时,他还自学了数据模型,以便用来抓取大数据。
每次有人问他做的怎么样了,他总是胸有成竹地说:还在筹备中。
谁承想一年多过去了,他一切准备就绪了。
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他看中的新产品已经被别人占领了先机。
很讽刺的是,他之前看不起的一个下属,并没有做过多的筹备工作。
在同一时间段,对方用笨方法直接就开始行动了。
虽然用的方法简单粗糙,但是抓住了风口,短短一年就把生意做起来了。
想做好一件事情,适当做一些计划安排,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过度准备,迟迟不去执行,只会让你错失良机。
03
导演王晶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电影《整蛊专家》的创作过程。
1990年圣诞节前夕,老板打电话找王晶拍一部新片,需要赶在春节前完成拍摄,并给他几个关键词:周星驰,刘德华,整蛊专家。
接到任务后,只有一个剧本大纲,王晶立马就做准备工作了。
一边拍一边写剧本,并在拍摄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
上映后,电影达到3138万港币票房,在当年香港电影票房排第五名。
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
那些看似“万事俱备”的成功者,其实是比你更早起步,在过程中解决了问题。
生活就是这样,它不关心你什么时候准备好,只在乎你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最怕你一生都在准备,却从未真正出发。
计划做得完美,不去执行都只是纸上谈兵;
远方再美好,不启程就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不要再等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才开始。
只有在行动中,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反馈,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