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军工企业 Shield AI 公司晒出 X-BAT 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炫酷概念视频时,他们可能忘了补充一句小字说明:本产品尚存在于 PPT 阶段,最终效果以实物为准。这款号称能碾压中国六代机的 “未来战机”,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炒作 —— 毕竟在无人机领域,中国人早就用实战级装备给全世界上了不止一堂课。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X-BAT 确实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参数:尾座式垂直起降设计、11.9 米翼展、3700 公里航程,还能携带 2 枚 AIM-120 中距空空导弹。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性能指标甚至比不上中国现役的攻击 - 11 隐身无人机。后者早在 2019 年国庆阅兵中就公开亮相,具备全向隐身能力和 4 吨以上的载弹量,而 X-BAT 至今还停留在电脑渲染图阶段。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对比标准的选择。用一款尚未试飞的无人机,去对比中国正在研发的第六代有人驾驶战机,这种 “田忌赛马” 式的比较暴露了美方的战略焦虑。根据《舰载武器》等专业期刊分析,中国六代机(暂称歼 - 36)将采用变循环发动机、人工智能空战系统、定向能武器等颠覆性技术,其 6000 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和 12 枚霹雳 - 15 导弹的载弹量,完全不是小型无人机可以比拟的。
垂直起降技术本身更不是新鲜事物。中国早在 2018 年就试飞了 “暗剑” 高超音速无人机,其双发设计和大后掠翼造型明显针对高空高速作战优化。而美国 X-BAT 采用的尾座式布局,在实战中存在致命缺陷 —— 垂直起降时发动机喷流极易暴露位置,红外特征堪比信号弹,在现代化战场上简直就是活靶子。

值得玩味的是宣传时机选择。当前美国空军正面临 F-35 项目延期、NGAD 六代机方案难产、经费严重超支等多重困境。此时抛出 X-BAT 概念,更像是军工复合体为争取预算放出的 “烟幕弹”。毕竟去年雷神公司就玩过类似把戏,号称 “第六代无人机” 的暴风项目最终被证明是全尺寸模型。
反观中国的无人机发展路径,则完全遵循 “装备一代、试飞一代、预研一代” 的务实节奏。从无侦 - 7/8 高空高速侦察机,到攻击 - 11 隐身攻击无人机,再到最新亮相的 “飞天” 空天无人机,每个型号都有实机试飞证据。特别是攻击 - 11 已经完成舰载适配试验,未来将部署到福建舰等电磁弹射航母上,形成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体系。
在更关键的人工智能空战领域,中国早在 2020 年就公开了无人机集群自主空战实验。当时由 48 架无人机组成的蜂群成功完成复杂环境下的协同突防、目标分配和饱和攻击,这项技术至今仍领先全球。而美国 X-BAT 宣传的 “自主空战” 能力,目前还停留在单机智能层面。
从战略层面看,这种刻意的舆论炒作暴露了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危机。当中国扎实推动歼 - 20、歼 - 35、攻击 - 11 等装备形成体系战斗力时,美国却不得不靠概念动画来维持技术领先的幻觉。就像网友犀利点评的:“等你们能拿出实机再来说话,PPT 打赢战争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最新卫星影像显示,中国西北某试飞基地出现了新型飞翼式布局飞行器,其尺寸明显大于攻击 - 11。与此同时,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试验场出现了无人机弹射专用适配器。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比任何华丽的概念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或许美国军工企业应该记住一个基本事实:现代空战比拼的是体系而非单件武器。当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无人机作战体系时,孤零零的 X-BAT 即便真的造出来,也改变不了整体力量对比的天平。毕竟,会飞的 PPT 永远打不过实弹射击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