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欢迎回到我的专栏,我是薛铁林。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在一次和家人或伴侣的争吵中,崩溃地喊出那句:“我说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是不懂我?”
对方也一脸无辜和愤怒:“我怎么不懂你了?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到底还想怎么样?”
这是亲密关系中最诡异的悖论:我们花了十年、二十年,和一个人建立起最深的连接,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懂彼此的人。但最后却发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我们之间的距离,比陌生人还要遥远。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能轻易理解一个新朋友的爱好,却看不懂朝夕相处的伴侣为何沉默?
为什么我们能耐心指点一个新同事,却读不懂养育我们二十年的父母,那句“多穿点衣服”背后真正的情感?
为什么,越亲密,越隔阂?
关系的“幻觉”:你活在“我以为”的重叠区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请你回想一下,我曾经在分析电影《摩洛哥王妃》时,画过的那张“ME/YOU”关系图。
任何一段关系,都是由两个独立的圆(“我”和“你”)组成的。而那个我们都向往的、水乳交融的“我们”,只是这两个圆真实的重叠部分。
在刚认识时,我们很清楚这个重叠区(“公开区”)很小,所以我们充满好奇,拼命想去了解对方。
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进入婚姻或深度亲密关系后,一个致命的“幻觉”产生了:我们高估了这个重叠区的大小。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
“我们都老夫老妻了,他想什么我能不知道?”
“我妈养我的,我一个眼神她就该懂我。”
我们活在了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巨大的重叠区里。
而“看不懂”的悲剧,就源于此:你以为你们在“重叠区”里对话,其实,你们各自站在自己那片巨大的“非重叠区”里,自说自话。
用“乔哈里窗”拆解:你们的爱,卡在了哪扇窗?
作为一名ICF(国际教练联盟)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在昆明的工作室里,我见过太多被这种“幻觉”折磨的伴侣和家庭。
而“乔哈里窗”这个模型,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爱,到底被卡在了哪里。
1、你们卡在了“盲区”:他眼中的你,早已不是你
>>> 盲区(Blind Self):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
亲密关系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固化“盲区”。
你10年前的某个缺点,在你父母眼里,会成为你一辈子的标签。你3年前犯过的一个错,在你伴侣心里,会成为ta评判你所有行为的“有色眼镜”。
他们因为“太熟悉”你,反而停止了“更新”你。
他们对你的认知,还停留在“系统2.0版本”,而你早就迭代到“5.0”了。当你兴致勃勃地展示新功能时,他们却指着你2.0版本的bug说:“看,你果然还是老样子。”
这种“看不懂”,是一种基于过时数据的“傲慢”。
2、你们卡在了“隐藏区”:你用沉默,筑起了一堵高墙
>>>隐藏区(Hidden Self):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
而你,作为关系的另一方,也犯了同样的错。你停止了“自我表露”。
你宁愿在深夜的备忘录里写下1000字的痛苦,也不愿对枕边人说一句:“我今天很难受。”
你宁愿在心里上演100遍“他为什么不理解我”的独角戏,也不愿开口问一句:“我需要你的一个拥抱,可以吗?”
我们都成了“我以为你懂”的受害者。
我们把最真实的恐惧、脆弱和渴望,全部锁进了“隐藏区”,却要求对方能隔着一堵墙,精准地猜中我们的心思。
猜不对,就是“你不爱我了”。
这,是亲密关系里,最不讲道理的“勒索”。
“我以为你懂”,是如何毁掉一段关系的
我曾教练过一对在昆明生活了15年的夫妻,他们是外人眼中的模范。直到有一天,妻子发现丈夫瞒着她,准备卖掉房子去投资一个高风险项目。
她崩溃了:“你疯了吗?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你做这么大的决定,为什么不跟我商量?”
丈夫也红了眼:“商量?我跟你商量过多少次‘家里开销太大,我压力很大’,你哪次当回事了?你只顾着你的花花草草,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在教练会谈中,真相才被一层层剥开:
丈夫的“隐藏区”: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的巨大恐惧和不配得感,但他觉得“男人不该喊累”,所以他从不“表露”自己的脆弱。
丈夫的“盲区”:他拼命赚钱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是“爱和责任”;但在妻子眼中(他的盲区),却是“冷漠、自私、不沟通”。
妻子的“隐藏区”:她拼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想为丈夫创造一个“可以放松的港湾”,这是她表达爱的方式。
妻子的“盲区”:她这种“岁月静好”的姿态,在她自己看来是“不给丈夫添乱”;但在丈夫眼中(她的盲区),却是“不食人间烟火、不体谅他的压力”。
他们都深爱着对方,却都用“我以为你懂”的方式,把对方推向了“看不懂”的深渊。
他们15年的亲密,没有扩大他们的“公开区”,反而只是让他们更熟练地,在各自的“盲区”和“隐藏区”里,伤害彼此。
教练的处方:停止“猜”,开始“说”和“问”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就懂”的两个人。 所有的“懂”,都是“问”出来和“说”出来的。
真正的亲密,不是靠心灵感应,而是靠两个核心的、需要终身练习的动作:主动的自我表露(Disclosure)和谦逊的请求反馈(Feedback)。
1、用“自我表露”,拆掉你“隐藏区”的墙
>>> Disclosure(缩小Q3):主动、有意识地,把你隐藏区的感受和事实,分享到公开区。
停止让对方“猜”。你必须为你内心的剧本,配上“台词”。
>>>教练工具包:试试“我”开头,而不是“你”开头。
❌不要说:“你又这么晚回来,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指责)
✅试着说:“我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感到很孤单,也有点担心你。我很需要和你聊聊。”(表露)
“我”开头的句子,是在“分享”;“你”开头的句子,是在“攻击”。
2、用“请求反馈”,擦亮你“盲区”的镜子
>>>Feedback(缩小Q2):主动、真诚地邀请对方,告诉你,他们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停止“我以为”。你必须承认,你永远有自己看不见的“后背”。
>>>教练工具包:试试“非暴力”的反馈邀请。
❌不要说:“你说说,我到底哪错了?”(挑衅)
✅试着说:“我知道我最近状态不好,我很好奇,在你的视角里,我的哪个行为,让你最不舒服?”(邀请)
这个动作的本质,是把“定义你”的权力,从对方手里拿回来,变成一个“帮助我更懂我自己”的邀请。
最后的最后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创立Coach8的初心。教练,就是一门关于“看见”的艺术。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看懂三个人:自己,别人,和“别人眼中的自己”。
别再用“默契”去考验人性,别再用“我以为你懂”去逃避沟通。那不是爱,那是我们以爱为名的“懒惰”和“懦弱”。
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事,不是“心有灵犀”,而是“我本不懂,但我愿一生为你,练习‘说’与‘问’。”
亲密,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动词。从今天起,别再猜了。去问,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