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百年守护,物华天宝:百年特展中的传世瑰宝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纪念日。在此百年盛典之际,众多珍品齐聚一堂。大家最熟悉的也许是被称为“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纪念日。在此百年盛典之际,众多珍品齐聚一堂。大家最熟悉的也许是被称为“千古名画第一巨作”的《清明上河图》。在张择端的笔下,一幅关于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画卷徐徐展开,一部活色生香的“北宋生活词典”被画笔定格。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难得一见的文物,本篇文章便选择三件精品,介绍其深邃内涵与传奇经历。

《五牛图》是中国传世年代最早的纸本绘画,其作者韩滉曾任唐朝宰相,他用浑厚笔触,描绘了五头姿态各异、神气毕现的耕牛。

韩湟《五牛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它们或俯首吃草,或昂首长鸣,每一头耕牛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根线条都体现出韩滉对耕牛的细致观察。这不仅仅是一幅动物画,也是一曲献给农耕文明的赞歌,是古代士大夫“以农为本”的民生关怀和治理智慧的体现。

韩湟《五牛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而这幅画本身的命运也与画作所描绘的对象一般,坚韧不拔。《五牛图》在创作之后几经流转,被多位文人收藏。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时,《五牛图》被运到国外。直到民国时期,被中国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新中国建立后,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并由国家全力斡旋、以当时6万港币的金额购回。它的回归过程,就像一场文化的“犁耕”,重新翻开民族记忆的深层土壤,《五牛图》的回归,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守护文化遗产的里程碑事件。

从田园的浑厚步入文房的清雅,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魏晋名士的潇洒。这封短短的行书手札,是公认唯一存世的东晋名家书法真迹。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方侄子,他的《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起,并称为“三希帖”。

王珣《伯远帖》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伯远帖》全文仅有四十七个字,是王珣所写的一封书信。“志在优游”,是王珣对于超脱烦恼、自在悠闲的向往。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这位东晋名士的从容与真挚。无怪乎乾隆钟爱此帖,在帖上御书“江左风华”等多字,并盖有多章。

《伯远帖》在清朝灭亡后、溥仪出宫时,被敬懿皇贵妃带出宫,辗转多人之手;建国初期和《中秋帖》一起,被从中国香港购回,后一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的珍贵,不仅在于它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因为它是一件“活着”的文物。它是一次即兴提笔的日常书写,因此它让我们更加贴近遥远的时代。透过这份飘逸疏朗的墨迹,我们仿佛能看到,在会稽山水的滋养下,王珣挥毫时那潇洒不羁的身影。

聚光灯下,有一件展品璀璨夺目,那就是乾隆年间制造的金瓯永固杯。它通体由黄金铸就,以珍珠、宝石镶嵌,周身缠绕着宝相花,极尽工艺之精巧。因其设计与加工都属于极上乘,金瓯永固杯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金瓯永固杯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只杯子的制作,乾隆皇帝本人特别上心。乾隆四年,皇帝命内务府制作一只名为“金瓯永固”的金杯,并要求先拿出画样,乾隆皇帝本人看完觉得没问题,再去制作。乾隆五年,皇帝觉得这只杯子还不够细致,下旨往细里再做两件。嘉庆二年,由于之前的金杯有所损坏,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命令内务府再做一件金瓯永固杯。这些记载,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对这只杯子的重视与喜爱。

因此,如今流传于世的金瓯永固杯一共四只,一只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只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两只因被掠夺,流落在英国伦敦的华莱士博物馆。

可以观察到,在杯沿处,有篆书写就的“金瓯永固”四字,这是帝王对于国家完整,政权稳固的期待。如今,紫禁城成为故宫博物院,“金瓯永固”也不再是旧时代君主的私愿,而是我们对国家统一昌盛与不可侵犯的美好祝愿。

从《五牛图》的农耕之本,到伯远帖的文脉之魂,再到金瓯永固杯的家国之梦。这三件珍宝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理想图景。而故宫博物院的一百年,也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延续中华文明弦歌的一百年。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于文明的追求、对于国泰民安的祈愿,将如这宫城一般,历久弥新、永固人间。

备注:文中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故宫博物院官微。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