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真情实感唤起共同期盼 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看一次《沉默的荣耀》

“《沉默的荣耀》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刻画。这部剧没有将英雄神化,而是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

“《沉默的荣耀》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刻画。这部剧没有将英雄神化,而是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

“吴石将军本有无数次‘安稳脱身’的机会,但他却毅然选择留在最危险的位置。当他说出‘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军人的勇气,更是一种对民族大义的担当。”

“朱枫将写着‘此去必归’的家书缝入衣襟、吴石怀表上刻着‘镇海’以寄托乡思等细节,让历史不再是书本里冷冰冰的名字。”

“剧中的人情味深深打动了我。吴石白天要面对国防部、保密局等特务机关的监控,晚上回家又是宽慰妻子的柔情丈夫、陪伴女儿唱歌的慈爱父亲。他与手下聂曦,既是生死战友,更是情同父子的亲人。这些场景让我看到,革命者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普通人。”

“屏幕上的吴石将军写下‘台湾必归’的血书,我听见周围一片抽泣声,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正重重地敲打在我们的心门上。”

“我是台湾人,更是一个堂堂正正骄傲的中国人……衷心期盼两岸赶快统一,台湾回归祖国!”

这是网络上众多台湾网友在观看《沉默的荣耀》后的动情留言之一斑。

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特约评论员 上官东)作为一部讲述上世纪中叶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不仅在祖国大陆创下收视纪录,也在台湾年轻人中引发了追剧热潮。这部剧以真实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突破了长期笼罩在台湾社会的信息茧房,让新一代台湾青年不得不直面那段被遮蔽的过去。

“从前觉得‘先烈’是挂在墙上的画像,如今才懂他们是和自己一样、有软处也有硬骨的普通人。”

台湾网友的感叹道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心声。

历史真实:被遮蔽记忆的复苏

《沉默的荣耀》最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它的创作勇气——使用真实姓名叙述历史。剧中绝大多数人物均为真实姓名,情节主线符合历史记录,这在谍战剧中颇为罕见。

这种“实名还原”的方式,在台湾观众中引发了巨大反响。

台湾时事评论员蔡正元指出,这部剧完全用真名、真人、真实过程拍出了这段历史。

剧中展现的白色恐怖下的台湾社会,让我们对祖辈经历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吴石一家刚到台湾,就看到保密局特务在街上肆意抓人、滥杀无辜。朱枫虽有合法通行证,大白天走在台北街头,仍被特务以证件有问题为由扣押。

这种历史细节的呈现,让我重新审视台湾那段并不遥远的过去。

该剧展现了当时隐蔽战线斗争的极端艰难。当时的台湾处于国民党严密控制之下,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更使得情报传递、人员转移等隐蔽工作难以展开。

没有备用渠道,没有替补人员,每一次情报传递都成了“孤注一掷”。这种在隔绝状态下依然不屈的坚守,让隐蔽战线这个题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家国情怀:跨越海峡的共鸣

《沉默的荣耀》能够火爆两岸,在于它成功唤起了当前两岸人民内心深处对于祖国统一的共同期盼。剧中对家庭的着墨,成为紧张谍战情节中调节气氛与节奏的重要方式。

在被叛徒出卖之前,吴石、聂曦、朱枫在吴府聚餐,聂曦唱起家乡福州的童谣《天顶一块铜》,吴石的夫人王碧奎则唱了《望春风》,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种乡愁的表达,对于许多台湾年轻人来说,是能够共情的的情感体验。

“我注意到,这部剧激发了台湾观众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新北市民王先生在追剧后,特意前往由当年马场町刑场改建的纪念公园缅怀先烈。

他坦言,此前并不了解这段历史,是剧中所展现的先烈们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他。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志传观察到,剧中先烈面带微笑从容就义,表明他们心中坚信祖国必将统一。他认为,这种精神信念会让岛内民众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

现实意义: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台湾地区某些势力构筑的“信息茧房”,让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

有台湾青年指出,这部剧对于台湾同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这部剧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台湾历史。”

台湾青年林景茂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分享会上表示,近日《沉默的荣耀》在台湾非常火,这部电视剧让台湾青年的历史观更加丰富圆满。

当吴石在剧中厉声而凄然地制止士兵开枪阻止游泳逃离的小钱的妹妹时喊道:“她只是想回家!”——这句台词深深触动了我。

看完《沉默的荣耀》,我特地查了一下吴石将军的就义场景——他在牢中以鲜血写下“台湾必归”四字,从容走向刑场,面对敌人枪口毫无惧色,而是带着蔑视。

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总编剧卢敏的那句话:“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

那段历史曾经离我们很遥远,如今却近在咫尺。剧中英雄们的身影,已经悄然融入对身份认同的思考,成为台湾年轻一代历史观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场景的反应,更是一种对归属感的呼唤。”青年艺术家李海湖认为,“这种情感,是跨越时代和政治,能够连接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情感。”

图片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