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九首“空山”诗词,所谓“空山”,实质是“空心”,是真正的自由

大诗人王维有很多关于“空山”的诗词,最有名的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当我们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大诗人王维有很多关于“空山”的诗词,最有名的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当我们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是一种真正的空山之美,那么空灵。但再往下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这还算是“空山”吗?连竹林里都喧哗了。

当我们把这类诗词读多了,我们就会理解到,诗人们所谓的“空山”,并不是真正的空无一人。而是所谓“三空”:一是环境之空,远离世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二是俗事之空,没有俗事缠身。“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是心境之空,心灵自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读懂那些“空山”诗词了。

1.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李白

诗仙李白心目中的“空山”,当然是指那些远离世俗的大山。他写过,“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这其中的“严陵”,即严子陵,是中国隐士的鼻祖。太白欲从政而不得志,因此有了归隐之心。这种心态,在这首《友人会宿》表现十分明显: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我以酒为媒介,试图洗去心中积压的忧愁。我和朋友在大山之中流连忘返,一连痛饮上百壶美酒。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这样的良辰美景,美好的夜晚最适合与友人高谈阔论;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与友人因兴致高昂而难以入眠。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醉后不拘形迹,直接躺卧于空旷的山野之中;以天为被褥,以地为枕席。

一句,“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象征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超然境界,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2.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这首大诗人王维的《辋川集·鹿柴》,最能体现古人的“空山”思想,即“空山”不空,是人心空。俗话说,“大隐隐于市”,一个隐士,在哪里都是“空山”。佛家也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一座空山里,看不见任何其他一个人;但空山实在太安静了,又能听到有人在说话。

在这句诗中,"不见人"与"闻人语"形成矛盾统一:视觉上的"空"与听觉上的"有"相互映衬。人声的隐约可闻更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以动衬静)。

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知道,“空山”不空,除了有诗人,还有其他人。诗人贾岛曾经这样形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禅意是一样的。

以有人的“空山”,反衬诗人心灵之空。反映出诗人是真正的“归隐”,不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做做样子。

最后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进一步刻画“空山”之静,反映的是人心之静,物我两忘。

3.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

唐人是中国史上最为豪放的一群人,但他们又非常包容。比如,诗圣杜甫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晚唐才子韦庄的,“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是对日本游子的祝福。这首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对清贫修行人的关怀: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今天枣树郡斋中十分寒冷,我忽然想起了那隐居在山中修行的朋友。“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他每日在山涧底伐材束荆薪,十分辛苦,归来以后,却只能水煮白石而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我也是一个清贫的人,只能打了一瓢薄酒,希望能够安慰远方正在经历大自然风雨的朋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可是现在是深秋了,这座空山,出了满山的落叶,我上哪里去找朋友的踪迹呢?

“落叶满空山”,一个“满”字,一个“空”字,看起来非常矛盾。但“落叶”象征了人世间对隐士的打击,“落叶满”是打击无处不在的意思。但山还是空的,一个全心归隐的人,你是打击不了他的。

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崇敬之情。

一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朋友是“空山”,是隐士,而自己则是世俗,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也就无处寻朋友的踪迹。

4. 更向空山拾黄叶,姓名那有世人闻,王铚

这首宋代诗人王铚的《即事》,是一首隐士反抗世俗的宣言书,表达了归隐者不愿向世俗妥协的精神。这里的“空山”,即不容于世俗之山,是诗人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是真正的隐居精神:

住依溪口破残村,身伴渡头零落云。

更向空山拾黄叶,姓名那有世人闻。

更向空山拾黄叶,姓名那有世人闻

“住依溪口破残村,身伴渡头零落云”,我住居在依靠溪口的一个残破小山村,我每天陪伴着小溪渡口那些零散的、飘落的白云。

这里的“破残村”、“零落云”,是诗人自己身份的象征。

“更向空山拾黄叶,姓名那有世人闻”,我就算是无所事事,也要在空山里,收拾那飘落的黄叶。根本就不管我姓甚名谁,也不管世人是否知道我。

这里的“黄叶”,象征了生命凋零与时间流逝。意思是诗人哪怕是在隐居生活里,生命慢慢凋零,也不需要世俗之人知道我。

一句,“更向空山拾黄叶,姓名那有世人闻”,表达的意思是,我哪怕是在隐居中,慢慢流逝了生命,也不愿意在世俗里抛头露面,做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

南宋诗人王铚,被奸相秦桧排挤,隐居剡溪山中。这首《即事》,是他反抗秦桧及偏安小朝廷的宣言书。

5. 终忆茅檐外,空山多白云,朱熹

虽然作为我们现代人不喜朱熹的“理学”,但朱熹的诗词却非常清逸,深受人们喜爱。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再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这首《登阁》,向我们诉说了他的归隐思想:

横空敞新阁,高处绝炎氛。

野迥长风入,天秋凉气分。

凭栏生逸想,投迹远人群。

终忆茅檐外,空山多白云。

终忆茅檐外,空山多白云

“横空敞新阁,高处绝炎氛”,高阁凌空而雄伟,它隔绝了夏日暑气,使得我们感觉十分清凉。

一个“敞”字,突出视野的开阔,暗含心境豁然开朗之意。而“绝炎氛”,则又象征了远离世俗喧嚣。

“凭栏生逸想,投迹远人群”,我站在高阁上,凭栏而立,忽然心生遐想,可否投身荒野,远离尘世?

“终忆茅檐外,空山多白云”,带着这个问题,我想起了那简陋茅屋之外,是广袤的空山,而空山里又有几多白云。

这里的“空山”,当然是指远离世俗的深山。而“白云”,则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归隐的象征。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就率先写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6.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真山民

这个世上,总有一些诗词,被称为“神来之作”。比如,南北朝诗人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南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元代诗人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等等。这首宋代遗民诗人真山民的《访李延不值》,也是一首“神来之作”: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

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白云”,象征了隐逸。在这座远离尘世的大山中,充满了隐士的足迹。但我要找的人还没有归来,这山真的空了。

其实,所谓的“山空”,倒不如说是我的“心空”。没有访问到朋友,我内心空落落的。

“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这是“神来之作”的“身来之笔”。我拄着手杖,站在朋友家门口,心里告诉自己,不要敲门了。因为我怕一敲门,会惊动了四周的白云飘然飞去。

一句,“恐惊白云飞”,既然“白云”象征了隐士,那么,这句的意思是,恐怕要惊动了这里的隐士了。

而“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的引申意义就是,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去惊动隐士们安宁的生活了,你代表的是世俗,是隐士们隐居“空山”,所要远离的对象。

一句,“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将“白云”拟人化,担心敲门声惊扰山间白云的安宁,想象新奇。

7. 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白玉蟾

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应该是道教诗人中写诗最好的道士。他的诗,充满了“唯美”和“空灵”,既有道教哲理,又似乎带有禅意。其实,白玉蟾出身儒学,并不是从小研究道教,而是在南宋小朝廷无用武之地,才中途转入研究道教。因此,他的是,带有“释道儒”的思想,就不足为奇。这首《山斋夜坐·其一》,就体现了他的这种糅合思想:

嗅花风入鼻,掬水月浮身。

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

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

“嗅花风入鼻,掬水月浮身”,这句引申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儒家的“农耕文化”和“归隐文化”的象征。

相较于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这句,“掬水月浮身”中的“浮”字,显得更加空灵,更富有神话色彩。

“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焚香”,象征了“佛教”或“道教”,而“空山一个人”,既有“道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有“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

一句,“空山一个人”,似乎是一种“绝境”。就像大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但王维还有下一句,“坐看云起时”,就说绝处逢生了。而这里的“空山一个人”,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诗人这时候应该是有所悟了,也是绝处逢生了。但诗人没有说,而是留白给我们去想象,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

8. 白云满空山,山在白云里,湛若水

这首明代诗人湛若水的《寄题眠云》,既充满了禅意,又带有儒家的“归隐”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释道儒”三家的一个综合体。因此,很多诗词里,要么是结合了“释儒”两家,要么是结合了“道儒”两家,甚至是三家结合:

白云满空山,山在白云里。

心若似云閒,与君同睡此。

白云满空山,山在白云里

“白云满空山,山在白云里”,白云飘散在空山的每一个角落,而山,则是身在白云里。

这句诗,套用“佛家”的理解,就说“白云即空山,空山即白云”,也就说“佛家”常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若似云閒,与君同睡此”,如果你的心灵如白云般无拘无束、淡泊自在。则可以和他一起,谁在这充满了白云的“空山”里。

这里的“睡”字,并非字面的睡眠,而是隐喻一种物我两忘的栖息状态。这种状态,是“儒家”所说的“归隐”状态,更是“释道”两家的“修行”状态。

9. 白云满空山,谁识幽人径,戴亨

这首清代诗人戴亨的《题画册十七首·其七》,则是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思想气息,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儒家”数千年以来的“归隐”思想:

携杖石桥东,松风起幽听。

白云满空山,谁识幽人径。

白云满空山,谁识幽人径

“携杖石桥东,松风起幽听”,我携带手杖,行走在石桥的东面;在这幽静的深山里,有清风拂动松叶的声音。

“桥东”是一个“唯美”的意象,宋代志南和尚有,“杖藜扶我过桥东”的名句。而“松风”,则传统文化中,则是象征了高洁。“岁寒三友”,松竹兰,都是高洁的象征,也是隐士的象征。

“白云满空山,谁识幽人径”,这里,"白云"象征高洁,"空山"暗示远离尘嚣。而一个“满”字,既写云气充盈的动态,又暗喻隐逸之心的完满自足。“谁识幽人径”,以反问作结,既是孤芳自赏的宣言,又暗含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

一句,“白云满空山,谁识幽人径”,其寓意,跟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