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粤来粤好百千万|泗纶镇:推动非遗竹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罗定市泗纶镇特色罗竹为原料,经传统非遗竹编工艺编织而成的泗纶蒸笼,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凭借绿色健康、蒸汽不倒流等

以罗定市泗纶镇特色罗竹为原料,经传统非遗竹编工艺编织而成的泗纶蒸笼,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凭借绿色健康、蒸汽不倒流等优势享誉一方。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非遗产业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推广乏力、青少年认知不足等现实挑战。近年来,泗纶镇立足“竹蒸笼之乡”资源禀赋,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实践,多措并举推动非遗竹编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教育深度融合,成功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让传统竹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精准调研摸底   锚定产业发展方向

针对竹编产业发展瓶颈,泗纶镇坚持问题导向,以专项工作部署为抓手,组建专项调研团队,开展“三深入”调研行动。调研团队深入竹之森、恒兆蒸笼等龙头企业,细致梳理企业在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发展诉求;走进散落镇域的竹编作坊,与一线从业者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产业传承、生产经营中的一手实情;走进当地校园,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青少年对非遗竹编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兴趣方向。基于系统调研成果,泗纶镇形成产业发展专项分析报告,明确传承、市场、认知三大核心痛点,并针对性提出“建设非遗研学基地”“将竹编纳入校本课程”等具体举措,纳入镇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后续精准施策筑牢基础。

搭建赋能平台  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泗纶镇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构筑多维度赋能平台,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在科技赋能方面,镇里主动对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多方协作下,恒兆蒸笼有限公司率先牵头制定《泗纶蒸笼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范》,持续优化传统工艺,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实现“以竹代塑”技术创新突破,既提升生产效率,又降低生产成本。在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层面,泗纶镇积极推动竹编课程进校园,构建“理论教学+实践体验+创新研发”一体化研学课程体系,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一对一”技艺帮扶,策划“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竹编魅力,显著提升新一代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愿。在产业模式创新上,泗纶镇着力推动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确定合理收购价格,保障农户稳定增收;同时规划建设罗竹产业园,以“一心一轴两翼四区”为定位,打造集产学研创新、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竹精深加工、非遗研学基地、户外休闲营地等多元业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强化要素保障  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聚焦产业发展关键需求,泗纶镇靶向发力,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核心要素上持续强化保障。土地供给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优化用地规划,助力恒兆蒸笼有限公司完成用地规模调整,为“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同时成功落实罗竹产业园32亩建设用地指标,为园区建设奠定基础。资金监管方面,对罗竹产业园6000万元专项债券的申报、拨付与使用全程跟踪,确保资金精准用于项目征地、工程预付款等关键环节,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与安全。人才支撑方面,牵头建立竹编产业人才库,出台专项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技艺传承、经营管理等针对性培训,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专业力量。

如今,泗纶镇非遗竹编产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云浮市首个非遗竹编研学基地——竹之森非遗竹编研学基地成功落地,年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开展研学活动200余场次,直接带动周边竹编产品销售增长30%,拉动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50万元;罗竹产业园前期工作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作坊传承”到“系统教育”、从“艺人单干”到“多方协同”、从“单一制作”到“多元融合”,泗纶镇非遗竹编产业正以全新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泗纶镇将持续深化产业发展实践,聚焦产业链纵深延伸、数字化传承模式创新及文旅融合深化,全力构建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现代化非遗竹编产业体系,让千年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来源:云浮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