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怀念了!30年前自制的钓鱼工具,用过它们的人,现在都是垂钓高手了吧

人一旦过了40岁,就容易怀旧。最近老想起小时候钓鱼的情景,大概30多年前吧,那个时候都用啥工具钓鱼,不知道70-80后一

人一旦过了40岁,就容易怀旧。

最近老想起小时候钓鱼的情景,大概30多年前吧,那个时候都用啥工具钓鱼,不知道70-80后一代人,还能不能回忆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面,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钓鱼了。那个时候家门前有一个两三米宽的水沟,一到夏天全是水,上面还长满了水葫芦,水沟一头连着一个鱼塘,别看这个水沟小,里面却有不少鱼从鱼塘游过来觅食。

把水葫芦扒开一个小口子,鱼钩扔进去,过一会就有鲤鱼上钩,大的三四斤重,小的也有巴掌大,除了鲤鱼外还有泥鳅、黄鳝,都能钓到。

钓鱼的工具,简单到不敢想象,现在我还记得它们都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鱼钩,是我把妈妈藏在墙缝里面的缝衣针拿出来,是那种用锡纸包了一层层的绣花针,放在打火机上烧几分钟,等针尖烧红之后,快速拿一个尖嘴钳子,把针尖捏弯,形成一个钩子状,钩子的大小可以根据需求,或大或小,成型后放在水里淬一下火,一枚简单的鱼钩就搞定了。

经过淬火之后的鱼钩,硬度会稍微高一点。

大家看看,下面这种缝衣针捏成的鱼钩,看起来很简陋,但在当时拿它钓鱼毫不费力,虽然它没有现在的鱼钩精致,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钩柄很长,且钩子捏出来往往比较大,小鱼吞不进去,钓上来的都是大家伙。

记得当时用这种鱼钩,四五斤重的鲤鱼都能钓上来,直接用小竹竿加尼龙线,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大鱼飞上岸。但是超过五六斤的大鱼就不行了,很容易把竹竿或者鱼线拉断,鱼钩也容易被拉直。

当然,钓鱼的时候也不能钓太多了,要不被鱼塘塘主发现,又得叫家长了。但从我记忆里,好像没被叫过,因为塘主是我大伯,其他小伙伴就没那么幸运了。

鱼线也是从化肥袋或者废旧的草帽上拆下来的,也不管粗细,只要能穿到针孔里面就行。记得当时一到家里播种施肥的时候,都要先把化肥袋子上用来封口的那种白线收集起来,缠成一团放在家里,用它来做钓鱼的鱼线。

这种线,虽然没有丝毫的切水性和入口性,但在当时算是最适合拿来钓鱼的线了,因为它不花一分钱,完全属于就地取材。

如果想获得更细一点的鱼线,可以用废旧草帽上的丝线,记得有一次为了钓鱼,把爷爷的那顶草帽拿来拆了,为此还挨了一顿打。我想,很多70-80后的小伙伴们,都为此挨过打吧?反正我当时是没少挨批,包括偷拿家里的缝衣针做鱼钩,害得妈妈每次缝衣服的时候,都要批我一顿。

当然,最重要的鱼竿,也是就地取材。

一说起30年前的鱼竿,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竹竿。没错,竹竿具有天然的弹性,是制作鱼竿的最佳素材。

但我们村子距离最近的竹林,也有五六公里远。为了搞一支鱼竿只能另想办法:把家里的扫把拆开,找一根最长、最直的竹子,砍掉细枝末梢,然后拴上从化肥袋子上抽出来的鱼线,绑上手工捏成的鱼钩,一套钓鱼装备,基本上就成型了。

现在的台钓竿,讲究个什么调性、自重、先径元径。那时候,咱就认一样——笔直、有韧性的老毛竹。

不过,想让这套钓组更完美一点,还差两样东西。一样是铅坠,一样是浮漂。

铅坠,我想很多人都是拿家里的保险丝代替。

用铁锤把保险丝砸扁,然后用剪刀剪下来一截,卷在鱼线上,就成了现在的铅坠。

除了保险丝,最实用的其实是牙膏皮,不用砸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那个时候的牙膏皮,好像都是锡制的,有时着急钓鱼,还没等着牙膏用完,就开始把后半部分的牙膏皮剪下来,用来做铅坠。有时候牙膏不是被家人用完的,而是被钓鱼的时候浪费完的。

上面的这些工具做完了,再加一个浮漂基本是就齐活了。

浮漂也是就地取材,什么东西都用过。比如大家最常见的鹅毛、高粱杆,或者是穿坏的拖鞋,用剪刀从鞋底上剪几块泡沫。如果实在急着钓鱼,找不到上面的东西,那就随手捡一根小木棍,只要能漂在水面上,就是一个好浮漂。

当然,如果想做精细一点的浮漂,还是很有讲究的。截取高粱杆最上面较细的一部分,大概5-6厘米长即可,然后用刀从一头的中间拉一个缝隙,可以把鱼线卡进去即可。

当然还有用鹅毛制作的浮漂。去河边捡几根大白鹅尾巴上的那种长毛,从中间剪断,剪成1-2厘米长的小段,将鱼线从中间穿过去,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七星漂”。

如果有涂料,可以在每一段上面涂一点颜色,显得更醒目一点。大家看看下面这个用鹅毛制作的钓鱼浮漂,是不是很眼熟呢?

回头再看看现在,纳米、芦苇、孔雀羽,分得那叫一个细。咱那时候的浮漂,素材真是遍地都是,完全没有那么讲究。最关键的是,基本不花一分钱,但钓到的鱼却一点也不少。

30年后的现在呢?钓鱼装备是越买越贵,鱼是越钓越少,当年的那种快乐,完全回不去了。

现在,坐在几百块买的钓箱上钓鱼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瞬间,会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情景:河边的柳树下,那个举着一根歪歪扭扭的竹竿,能乐呵一整天的自己。如果再配下面这样一套蓑衣,是不是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感觉。

上面的这些钓鱼老物件,我估计认识它们的钓鱼人,现在都成了垂钓高手了吧。如果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钓鱼,钓龄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妥妥的一枚“钓鱼老炮”。只不过,想再回到当年那个钓鱼时代,很难了。

最后,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从几岁开始钓鱼的?上面的这些自制的钓鱼工具,大家都用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