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才战略,中国该出手了!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流量很高,看完了感觉既有道理,又不够严谨,分享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我先转述一下原视频的意思和核心语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流量很高,看完了感觉既有道理,又不够严谨,分享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我先转述一下原视频的意思和核心语调,原视频大致是这么说的:

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人才围猎,正于全球科技领域激烈上演,而中国,成为了这场围猎中的关键“战场”。

近期,中美科技圈再度爆出重磅消息。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大手笔出击,从OpenAI挖走四名核心研究员,这四人皆为华人,且个个来头不小。中科大校友余家辉、浙大校友毕树超、清华校友赵盛佳以及北大校友任泓宇,他们手握ChatGPT核心技术,带着中国顶尖高校赋予的智慧与学识,转身成为美国科技巨头的“香饽饽”。

几乎在同一时期,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出手,签下两位清华顶尖学霸——朱邦华和焦剑涛。焦剑涛作为清华特等奖学金得主,在斯坦福大学主导AI安全研究,创业伊始便斩获千万美元投资。

这绝非孤立事件。今年四月,美国移民局抛出一枚“重磅炸弹”:高学历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将享受绿卡优先审批资格,硕士博士无需抽签,直接拿身份。

这一政策,无疑是为全球人才网精心编织的一张大网。更令人深思的是,斯坦福大学报告显示,全球顶尖AI研究人员中,中国籍专家比例高达47%,远超美国的18%和欧盟的11%。而美国智库报告也指出,在美国顶尖AI人才中,华人比例高达75%。

我们不禁发出灵魂之问:为何我们精心培育的金鸡,总在别人家的窝里下蛋呢?早在2015年,美国智库便直言不讳:把中国最好的工程师都挖走,中国就更容易被攻击。如今,这句狠话已初见成效。马斯克的火箭公司里,有1022名清华毕业生;硅谷各大科技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中,清北浙科的校友随处可见。

追根溯源,经济上的巨大差距首当其冲。以Meta挖走的4位华人研究员为例,光基础年薪就高达500万至1000万美元,加上股权激励,核心成员身价直逼4亿美元。在硅谷,科研人员年薪中位数轻松超过十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0多万。

反观国内,2024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仅7783元,即便是集成电路、互联网开发等高薪职业,起薪也不过8000元左右。这种数十倍的收入差距,让许多青年学者面临艰难抉择。

在硅谷,30岁实现财务自由、专注科研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回国后,却可能为房贷、教育、医疗等问题奔波,才华在柴米油盐中逐渐消磨。

发展环境的落差同样不容忽视。清华特等奖学金得主焦剑涛在斯坦福的实验室里,每年有稳定的千万级科研经费,得以全身心投入科研。而国内某985高校教授透露,他们将近40%的时间要用于搞关系、争项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可能不到一半。当美国以绿卡、高薪、自由科研环境组成“组合拳”进攻时,我们的人才防线显得不堪一击。从顶尖人才的角度看,离开往往是理性计算后的无奈选择。

国内高端科研岗位僧多粥少,华为这类科技公司开出200万年薪的顶尖科学家岗位屈指可数。相当一部分清北毕业生为求稳定,纷纷涌入体制内,深圳某街道办的一次招聘竟吸引了几十名清北硕博。这种人才错配的背后,是科研生态的畸形。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全球顶尖的大脑,却缺乏足够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价值回报体系的失衡,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顶尖科研人才在谷歌工作,年薪突破30万美金稀松平常,而国内顶尖高校教授年薪普遍仅30多万人民币。华师大网红教授戴建业,曾因频繁上节目、做直播被骂没有文人风骨,但现实是他的夫人患了肺癌,一瓶药5.1万,文人风骨在现实重压下显得如此无力。

当知识尊严抵不过现实压力,当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与创造者无关,人才流失便成了必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科研评价体系的扭曲,“重论文轻转化”的导向,让许多本该取得技术突破的人才,仍在为SCI论文数量焦虑不已。OpenAI华人团队的60多人中,不少人坦言,吸引他们的不仅是薪资,更是想法能快速变成产品的创新生态。

面对这场人才围猎战,我们亟需进行系统性改革。在基础层面,建立和美国类似的人才签证绿色通道,让海外游子回国无后顾之忧;在价值层面,借鉴硅谷的股权激励模式,让科研人员分享创新红利;在生态层面,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从数论文转向看成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扭转局势,让中国培育的金鸡,在中国自己的窝里下出“金蛋”。

怎么样?整体听下来,大家应该也觉得很有道理吧?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首先我很认同这个视频的观点,那就是中国应该在人才战略上进行一些系统性改革了,如果美国人把这个事当成一张重要的战略牌来打的话,我们就不能毫无防备,漠然视之,国家应该高度重视。

但是,我觉得视频的观点也存在着不客观和放大的成分,战略企划枪手总觉得需要纠正一下。

首先在薪资待遇上的对比,我觉得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他说顶尖科研人才在谷歌工作,年薪突破30万美金稀松平常,而国内顶尖高校教授年薪普遍仅30多万人民币。好像按汇率算,我们国内的收入要差美国7倍,但是实际上要按物价来算呢?

我们以年收入10万元来举例吧。

在美国年薪10万美元,税后收入大约是6万美元,而在中国年薪10万人民币,税收收入到手是8.5万人民币;

住房成本,美国大城市每月租房开支大约是1500美元-2500美元,而中国的租金每月在1000元人民币-3000元人民币;

医疗支出,美国就明显高了,全球都知道美国看病贵,但在中国由于报销比例高,个人的负担就比较轻;

教育支出,在美国也是明显比中国高的,有个段子是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选之前没多久才刚刚还清学校的贷款;

日常物价来说,无论食品、交通旅游还是通讯的费用,美国普遍偏高,当然穷人可以领到免费食品,这就不提了;

总之,七七八八算下来,10万美元年薪在美国能有存款也是很难的,而在中国如果支出节约一些,还是能存一点钱的,虽然也并不是很轻松。

这个结论就是说,在美国生活,不管你10万年薪还是30万年薪,比起在中国的10年薪或30万年薪,并不一定活得更轻松,或者能存下更多的钱。除非你是赚了美元来中国消费,那的确如汇率所言,是7倍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视频博主拿高薪待遇来比,并不实际而且存在夸大成分。如果硬要说科研环境,其实也不一定如博主说的那样,在中国由于人才比较饱和,所以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在美国想要活成人上人,也并非像博主说的那么容易,最终还是得靠个人能力和运气的双向加持。前阵子媒体不是报道过,在美国的华人博士流浪汉吗?当时还闹得沸沸扬扬的。

当然我不否认,美国可能真的在出高薪挖中国科学家,这个的确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且我们也要当成国家战略来做,万一我们麻痹大意了,最终必将追悔莫及!在这点上我和原视频作者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在人才流失的根源性问题上,我觉得绝对不是待遇这么简单,或许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破解!

不知道老铁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