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奶期 ≠ 故意捣蛋,而是宝宝在用“少吃”告诉大人:我身体或环境变了。先分清“生理”还是“病理”,再对症拆招,多数 7-14 天就能回奶。
一、先判断:真厌奶?假厌奶?
二、生理性厌奶 5 大真凶 & 拆招
1. 流速不匹配
• 母乳:奶阵太冲→半躺喂;奶阵弱→手挤加压、换边勤。
• 瓶喂:孔径 1 秒 1 滴,过快过慢都罢工。
2. 分心期(4-6 月最常见)
• 喂奶时关灯、拉帘、停电视,用哺乳披肩盖住宝宝视线,一秒变“小黑屋”。
3. 出牙/口腔不适
• 牙龈肿:冷藏牙胶啃 5 min 再喂;母乳妈妈避开洋葱、榴莲等变味食物。
4. 过度喂养或积食
• 之前喂到“撑”→现在自调:按体重算奶量,120-150 ml/kg·d 即可,不追瓶。
5. 想换口味(6 月后)
• 不是断奶!先给高铁米糊 1-2 勺,奶仍是主食;辅食安排在喂奶后 30 min,不抢胃容量。
三、万能回奶 7 步法
① 拉长间隔:3 h → 4 h,让宝宝真正“饿”。
② 运动放电:每天累计 30 min 趴、翻身、被动操,耗能=开胃。
③ 迷糊奶不过度:夜里吃、白天玩,避免“只吃夜奶”恶性循环。
④ 肌肤接触:洗完澡胸贴胸 10 min,催产素+催乳素双升,宝宝自己找乳头。
⑤ 换姿势:斜抱→橄榄球→躺喂,新奇感=兴趣。
⑥ 不强迫:瓶喂别“仰头灌”,母乳别“按头吃”,越逼越反抗。
⑦ 记录曲线:尿量 6-8 片/天、体重每周增 100-200 g,达标就放宽心。
四、何时必须就医
• 拒奶 24 h 伴发热、口腔白膜(鹅口疮)、喷射性呕吐
• 尿量<4 片/天、囟门凹陷、体重连续 2 周不增
• 大便带血或大量黏液
一句话总结:
“先查病,再调流速;饿一饿,静一静,动一动,奶量自然回。”
生理性厌奶通常 1-2 周自愈,保持耐心,宝宝比你想的更会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