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起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的一句话:“他说印度本来20年内能取代中国,结果这十年啥也没干成,制造业还是个口号”,的确啊,十年前大家都以为印度可以复刻中国崛起的脚步,但十年后,好像并非如此了?!
如今连越南和墨西哥都悄悄的把“世界工厂”的接力棒攥得更紧了,然而印度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数据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吧。
高铁运输成本的PK
今天中国的高铁网络总运营里程早已经突破了4.2万公里了,并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2025年6月《全国铁路半年通报》)。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货运高铁,如果从北京到广州只需要8个小时,这速度比公路运输的足足缩短了72个小时,这个时候成本还降低了15%(来自于《中国青年报报道》相关报告)。
那么印度呢,连接德里与梅鲁特的82公里高速走廊被他们的官方自豪地列为示范项目,但在全国的公路中还是仍有46%的比率为未铺装路面(来自于:印度道路运输与公路部2025年《国家公路统计》),只要雨季一到,平均车速就会降25公里小时。
港口运载能力的表现
印度最大集装箱港那瓦舍瓦2025年上半年平均的船舶等待时间是3.1天,这样我们中国呢?据统计现在的上海港大约仅为0.8天。(来自于:世界银行《2025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
企业电力的承载力
2024年,印度平均停电时长是企业的每月42小时,而中国长三角地区却低于每月2小时(来自于:印度中央电力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5年联合报告)。
通过以上数据的呈现,如果你是外企,那么更喜欢在哪个地方投资呢?
国家政策的落实力度
2021年,印度政府高调宣布了要拿出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并声称要在五年内把手机、半导体等14个关键领域再创造出一个“印度制造”。现在四年过去了,已经拨付资金仅占承诺额度的27%了。(来自于:印度财政部2025年7月向议会提交的《PLI计划中期审计)
对比之下,中国在2024年对半导体行业的专项补贴一次性拨付了1200亿元人民币,还同步开放了5000亿元的低息贷款通道(来源:中国工信部《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年度报告》),
结果显而易见,2025年二季度,中国国产28纳米光刻机良率突破了65%,而印度班加罗尔的“印度半导体使命”实验室仍在为90纳米的工艺调试设备呢。
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
印度每年有260万名STEM专业的学生毕业,数量仅次于中国,可是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在2025年3月发布的《国家技能报告》里显示只有5%的人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
中国的同口径比例达到却已经达到30%。(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年全球STEM教育展望》)
我们或许可以从两国工厂的劳动率窥探一二:
iPhone摄像头模组需12道激光校准工序,中国郑州富士康一名技校出身的22岁工人可以在4分钟内完成;而印度清奈工厂同工序却要平均耗时11分钟,并且良品率远不如中国。(来自于:苹果供应链审计报告2025年1月)
给外企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印度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同比下降了58%,创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来源:印度储备银行2025年4月《FDI快报》)。
过去两年,至少7家中资电子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被要求让渡51%以上股权,且核心技术文件需存放于印度政府指定服务器,否则不予发放生产许可。
这样“先技术、后市场、再踢人”的政策,令外企们望而却步。
根据上面的内容,结论就是:帕纳加利亚的反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把印度制造业的“时间成本”量化了:是因为它揭示了印度制造业在时间上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平衡。这种反思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和提升产业水平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需要正视并解决“时间成本”所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前印度劳动力平均年龄是27岁,中国是37岁;现在这个差距缩小到29岁至39岁之间,越南平均年龄降到了32岁
人口的红利不会永远只为一人服务,供应链迁移更是一次性的买卖。
中国用20年时间创造出了劳动率优势,越南用10年回答了如何做到中国的好替补。
而印度呢?如果若仍停留在口号、补贴和股权博弈之间,20年后的反思者,或许只能把标题改成:“我们为什么输给了下一个小国”了吧。
声明:文章 80% 以上内容出自本人原创思考,AI 仅用于辅助整理;所有论点与数据均经本人二次核对。配图取材于网络或 AI 制图,无版权问题。本文目的在于弘扬社会正气,杜绝不良导向,敬请读者知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