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古时,人们仰望北斗辨识方向。今天,无需抬头,“近在身边”的中国北斗,赋能千行百业,为美好生活创造无限可能。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北斗系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探索之路,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北斗三号卫星首发试验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无数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的拼搏奉献,铸就了闪耀中国智慧的北斗价值。
2015年3月,北斗三号卫星首发试验星即将发射。当火箭整流罩缓缓合拢、卫星被完全包裹的那一刻,有一个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
此前,林宝军率领团队历经3年多艰苦攻关,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更高承载比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星载时频无缝切换技术、基于相控阵的星间链路技术……这些成果将在北斗三号卫星首发试验星上开展在轨验证。
卫星研制中,新技术比例通常不超过30%,林宝军却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70%。
“关键技术攻关往往需要10年,卫星寿命也常在10年以上,卫星运行终结时,使用的已是20年前的技术了。我们必须有更前瞻的眼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林宝军坚持在成熟技术托底的基础上,努力“够一够”、再“闯一闯”,把先进的技术用起来。
“欧美国家都没试过,我们可以吗?”有人质疑。林宝军没有退缩,在确定某技术路线时,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与合作方逐个深入沟通,让大家认同了他的方案。最终,团队实现卫星各项核心技术的领先。
2024年9月,最后一组北斗三号组网星成功发射,林宝军收到一条短信:“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林宝军的回应坚定如初:“我们还要做更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正投入到新一代北斗系统的研制中。
节选自《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梁春雨